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写读后感,既能复述内容又能展现思考深度,读后感不仅是个人感悟的记录,也是与他人分享阅读体验的方式,淘一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学类的书读后感通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类的书读后感篇1
读了一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以下是一则读后感美文,请阅读,yjbysvom;
?数学之美》,一个从事多年工作的谷歌研究员眼中的数学。令我大饱眼福的是,大学里面的数学知识竟能如此广泛运用到了计算机行业中。
在语音识别、翻译,还有密码学领域,有着许多基于概率统计的模型和思想。当然,贝叶斯公式是基础,应用到隐含马尔科夫链模型,神经网络模型。
在搜索中,一些相关性的计算,无不用到了概率的知识。在新闻分类中,用到了一些有关矩阵特征值、相似对角化的知识。当然,在图像处理方面,矩阵变换可谓是无处不在。另外,在识别方面,有一些通信模型,涉及到了信道、误码率、信息熵。
编辑:应届毕业生读后感网
数学类的书读后感篇2
数学的真谛在于创新,而不在于死记硬背。——题记
“数学王子”高斯从小家里就穷,在他七岁的时候,小高斯上小学了。教师名字叫布特纳,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数学家”。这位来自城市的青年教师,总认为乡下的孩子都是笨蛋,自己的才华无法施展。他在发了一通脾气之后,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长长的算式:81297+81495+81693+……+100701+100899=?孩子很都被难倒了,布特纳很是得意。不料,小高斯却算出了答案。原来,小高斯不是像其他孩子那样一个数一个数地加,而是细心地观察,动脑筋,找规律。他发现一头一尾两个数依次相加,每次加得的.和都是182196,求50个182196的和可以用乘法很快算出。
小高斯这种细心观察,乐于动脑的精神我们也要学会,数学不只是纸上死气沉沉的公式,而是一个个跳动的数字,我们要让数学活起来,才能使我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才能攻略更多的难题。如果我们的脑袋里只有各种僵硬的公式,而没有半点活跃的思维的话,即使做再多的题目也是没有用的!
所以,不要让你的脑袋塞满机械的公式。留出一点空间,让数字活起来;让思维活起来;让数学活起来!
数学类的书读后感篇3
最近看了这本《数学之美》,不得不感叹一句,可惜早已身不在起点。
我读书的时候,数学成绩一直都很好,虽然离开学校已经10多年,自觉当初的知识还是记得很多,6~7年前再考线性代数和概率论,还是得到了很高的分数。不过我也和大部分人一样,觉得数学没有太多用处,特别是高中和大学里面学的,那些三角函数,向量,大数定律,解析几何,除了在考试的题目里面用一下,平时又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呢?
看了《数学之美》,惊叹于数学的浩瀚和简单,说它浩瀚,是因为它的分支涵盖了科学的方方面面,是所有科学的理论基础,说它简单,无论多复杂的问题,最后总结的数学公式都简单到只有区区几个符号和字母。
这本书介绍数学理论在互联网上的运用,平时我们在使用互联网搜索或者翻译功能的时候,时常会感叹电脑对自己的了解和它的聪明,其实背后的原理就是一个个精美的算法和大量数据的训练。那些或者熟悉或者陌生的数学知识(联合概率分布,维特比算法,期望最大化,贝叶斯网络,隐形马尔可夫链,余弦定律,etc),一步步构建了我们现在所赖以生存的网上世界。
之所以觉得自己早已身不在起点,是因为上面这些数学知识,早已经不在我的知识框架之内,就算曾经学过,也不过是囫囵吞枣一样的强记硬背,没有领会过其中的真正意义。而今天想重头在来学一次,其实已经不可能了。且不说要花费多少的精力和时间,还需要的是领悟力。而这一些,已经不是我可以简单付出的。
不像物理、化学需要复杂的实验来验证,很多数学的证明,几乎只要有一颗聪明的头脑和无数的草稿纸,可是光是这颗聪明的头脑,就可以阻拦掉很多人。有人说多读书就会聪明,我不否认,书本的确会提供很多知识,可是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收货,这就限制于每个人的知识框架和认知水平。就如一个数学功底好过我的人,看这本书,就会更容易理解里面的公式和推导出这些公式的其他运用点,而我,只能站在数学的门口,感叹一句,它真的好美吧。
当然,我暂时无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数学公式,可是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论,还是很有帮助的
1)一个产业的颠覆或者创新,大部分来自于外部的力量,比如用统计学原理做自然语言处理。
2)基础知识和基础数据是很重要性,只有足够多和足够广的数据,才可以提供有效的分析,和验证分析方法的好坏。
3)先帮用户解决80%的问题,在慢慢解决剩下的20%的问题;
4)不要等一个东西完美了,才发布;
5)简单是美,坚持选择简单的做法,这样会容易解释每一个步骤和方法背后的道理,也便于查错。
6)正确的模型也可能受噪音干扰,而显得不准确;这时不应该用一种凑合的修正方法加以弥补,而是要找到噪音的根源,从根本上修正它。
7)一个人想要在自己的领域做到世界一流,他的周围必须有非常多的一流人物。
数学类的书读后感篇4
92岁高龄的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在第x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对少年儿童说:“数学好玩”。这话让很多同仁费解,其实数学并不是如同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要么是枯燥的;要么是深奥的;或者是晦涩的。其实数学的玩是“寓教于乐”不是单纯的玩,玩是“催化剂”,“催化剂”是不参加化学反应的,但是“催化剂”能使化学反应顺利地进行。怎样让数学好玩呢?
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幼儿园常做的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 ”,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一年级学生求知欲望强,表现欲强,希望自己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赞扬。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做游戏、讲故事,还可以开展“比一比,赛一赛”“夺红旗”、“争当小小数学家”“算术擂台赛”等学习竞赛活动,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在“玩”、“乐”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不断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大量事实表明,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的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玩”!
数学类的书读后感篇5
马小跳,他的数学很好,是数学小明星呢!马小跳玩数学是老师推荐的,非常好看。
?马小跳玩数学》这本书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红樱写的,里面讲述了马小跳在学习数学中的故事,十分有趣。
今天,我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忽然,有个问题把我难住了,我算了半天,也没有算出答案,没办法,我只好找哥哥帮助了。
这道题是这样说的:马小跳在玩套圈游戏,规定可以套3种小动物,小白兔,小熊,小狗。套中小白兔得9分,套中小熊得5分,套中小狗得2分。20分就可以换一个毛绒小玩具。马小跳一共套中10次,三种小动物都套中过,得了61分。问马小跳套中小白兔几次?
哥哥说:”他共套了10次,每种小动物都套中过,每种动物至少被套中一次,共得了61分。其中,在每种小动物各套中一次的三次中共得了9+5+2=16次,而另外的7次,共得了61—16=45分。这7次中,不可能都套中小白兔,也不可能6次都套中小白兔,如果这样,得分就会超过45分,也不可能5次都套中小白兔,其他两种小动物各套中一次,再套5次小白兔,8次就61分了。那我们假设7次套中小白兔4次,就得38分,还差45—36=9分,还要套3次。如果一次套中小熊,得5分,2次套中小狗,的4分,这样套3次又得了9分,合起来正好共套了7次,得45分,所以一共套中小白兔5次。
哦,原来是这样啊!我听后恍然大悟,看来我以后还要多动脑筋啊!
数学类的书读后感通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