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是个人感悟的记录,也是与他人分享阅读体验的方式,很多时候,读后感能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认知盲区,淘一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教学类的书读后感推荐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教学类的书读后感篇1
读了《有效教学十讲》一书第一讲之后,我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和课堂教学观察,发现对信息技术现状和制约信息技术有效性的因素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信息技术普遍两种存在两种现象:一是课堂教学结构松散,时间浪费的多;二是形式多样,缺实质性内容,一节课让学生掌握的东西太少。
而这些现象与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随意性直接相关,经过深入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些随意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表达、教材的使用、教师的演示操作以及教学的组织等方面,为此我们提出,有效教学:从“六要”起步,即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流程要精细、教材使用要适度、教学语言要精神、演示操作要规范、教学礼仪要强化。教学的随意性折射出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更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态度,态度决定教学的成败。
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坚持从我做起、从“六要”做起,才能克服教学的随意性,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要强化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也有一个实效性的问题。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有着落才会有实效。教学反思要从实效着眼:教学反思只有着眼课堂教学的实效,从评价实效的几个方面审视教学才具有针对性;要从整体着力,落实到课前、课中、课后等各个时段;要从习惯着手,即从学习的习惯、修订的习惯、提炼的习惯、交流的习惯着手全面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
课堂教学的实效是一个评价范畴的概念。但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实效又是一个有准确内涵的概念,广义上讲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有效达成”。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其教学实效有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表现两个方面,外在的表现就是指课堂教学的氛围:学生的注意力、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等,内在表现则指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等。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科任务,我们认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定位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学生的学习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有兴趣、有激-情,全面参与学习活动,自主探究时凸显个性,协作学习时又能融合互动。是否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设计学习活动,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②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获娶加工处理、管理、交流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是否从应用的实际出发,不唯技术而技术,体现“在应用体验中构建知识、提高信息素养”的理念?③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归纳、推理、分析、综合、评价等深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创造能力初步培养。教学是否关注学生动脑,是否重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否强调学生学会规范表达操作?④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是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教学是否设计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环节,合理安排探究、合作学习环节?这里所说的“最大限度”其实也是一个概指,更为合适的说法可以是“尽可能的”。其反应课堂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最大值取向。
读教学类的书读后感篇2
我读完《西游记》后,知道了由四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唐僧。除了这几个主要人物之外,还有:仙人、佛主和大大小的妖怪等。
这本书主要讲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唐僧师徒四人从东土大唐去西天拜佛取经的事情,他们一路上斩妖除魔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回到东土大唐。
在四个主人公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第一:他人妖分明,就说在'三打白骨精'中就只有孙悟空看出村姑、老婆婆、老大爷是白骨精的化身,猪八戒还在唐僧面前打孙悟空的小报告,唐僧还在埋怨孙悟空。第二: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因为孙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的化身,唐僧认为孙悟空三次打死了好人,所以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后来唐僧被白骨精抓去了,猪八戒寡不敌众只好去花果山请大师兄回来搭救师傅,孙悟空一听到唐僧白骨精抓去了,就不计前嫌和猪八戒去搭救师傅。可见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碰到困难猪八戒总是说'我们散伙吧!师兄你回花果山当猴王,师弟你回流沙河,我会高家庄当女婿。孙悟空坚持去战胜困难;不肯散伙。第三:我喜欢孙悟空机智勇敢战胜妖魔鬼怪,克服一个个的困难,终于和猪八戒、沙和尚保唐僧到西天取得真经。
读教学类的书读后感篇3
最近读了前苏联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用精辟的理论知识结合生动的实例将其几十年可贵的经验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建议,每条建议都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更像一盏明灯给我指明了方向,为我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启迪,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洗礼。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关爱、对的理解,深深感动着我。
通过阅读该书,它使我悟到了如何建立积极互动的班集体,怎样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如何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怎样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微笑起来……
书中提到:当一位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给他以特别的关心和耐心;要让他去完成专门为他挑选的作业,并且评价他的成果;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儿童那种迟迟不肯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到来。读后这些话久久在耳边回荡,它给了我很多启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存在许多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在面对的他们时,要有最大的耐心和爱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应该多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从而对症下药。我们还应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学生,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与学生做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和真诚,从而度过学习上的难关并逐渐乐于学习。
读教学类的书读后感篇4
更多地从理性的角度探讨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效教学问题。有效教学的理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目标和追求、方式与策略。21世纪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有效教学意味着什么,有效教学有什么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怎样,如何组织……本书作者对这些问题都做了有益的探讨。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作者还对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方法、策略进行了务实的讨论,对有效教学的方向及教学资源开发利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从而使读者明白有效教学实际上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追求的重要目标,是新课程最终能够成功落实的重要保证之一。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它没有一般理论书籍所存在的那种故作高深唯恐大家都能读懂的晦涩艰深,而是植根于现实,许多素材信手拈来,语言质朴又不乏生动。正如作者所言:
前些年德国一位学者提出:“围绕普通教学论的探讨已经变得风平浪静。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的激烈争论也平息了;数十年来,普通教学论的理论与模式已基本定型了。”这位学者询问:在普通教学论中会出现一种新思想吗?传统教学论是否会出现一种新思想?或者,是否需要出现一种新的视角?一种新的话语方式?本书即使无法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至少愿意考虑这个问题。
读教学类的书读后感篇5
在学校买专著的号召下,我选择了一本《捧着心来不带草去》,起初拿到书之后发现有些失误,这本书原来不是介绍陶行知思想的,而是像画书一样,只是对陶行知的生平,经历等进行了介绍,于是我又选择了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其实后来才发现这本书还挺有用的。于是这两本书都成了我本学期的重点阅读对象,尤其是《论语别裁》这本书更是让我爱不释手,收获颇多。这本书其实是在认识了于丹,看了她的论语感悟后无意间发现的,读了这本书之后才真正认识到了大家的风范,南老先生对论语的理解让人如沐春风,感觉自然、生动,下面我就谈一谈对这两本的学习和感受。
?捧着心来不带草去》猛一看,实在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可是仔细一翻一读,还挺有收获的,虽然里面没有我们最需要的思想的具体介绍,尤其是没有生动的事例能够供我们参考,可是它让我对陶行知先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因为没有把这本书拿回家去看,所以到现在还有一部分没有看完,不过我已经被他深深地打动了,他所拥有的才干完全可以使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可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使他放弃了这些物质条件,他选择了办平民学校,给流浪儿办学校,为此他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累,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好多老师都迷失了方向,是的,物价的飞速上涨下我们需要提高工资待遇,我们也是人,也要首先有能力生活下去才能讲做出贡献,可是想想我的有些所作所为,尤其是近年来对工作失去了原有的兴趣,老是感觉有些应付,这实在是有些对不起老师这个称号,也对不起国家每月发给我那为数不多工资。要我像陶行知先生那样不计得失去贡献我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可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还是能做到的,我要以陶先生为榜样,好好地为我的学生服务。这本书中虽然没有具体讲述陶先生的什么思想,但是也提到了陶先生的一条重点思想,那就是"生活即",陶先生更注重学生们的亲身体验,给学生提供了许多亲自体验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的理解、记忆肯定更深刻,这一点给了我一些启示,虽然我不能像陶先生那样给学生提供那些亲身体验的机会,但我可以尽可能的提供,还有就是在实在不能提供亲自体验的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生活的体验来理解掌握知识,另外就是重视课外阅读,让学生借助阅读别人的文章来增进各方面的体验。
读教学类的书读后感篇6
说实话,拿到《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并未激起我任何的阅读欲望,直至要交读书笔记才从书柜里将之取出,漫不经心地开始了我的阅读。让自己觉得诧异的是,一经打开,便放不下手了。
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它得到过多少赞誉,而是书中的观点给予我的震撼,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与教师的理解与尊重。它让我产生阅读的渴望,也为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心理纠结寻找到了答案,重新拾得那久违的“坦然”。这是一种心灵的回应!
看完整本书,回过头来再来看帕克·帕尔默所提出的把握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空间设计中的六大悖论,不觉欣喜,因为我从中找到了自己教学设计的依托,它让我更为自信且愉快地面对教学中的成功与问题,不会因为某种“恐惧”而觉得沮丧难堪。课堂上多的反而是不知觉地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而形成的多方面的愉悦感。也是因此,掩卷之时,这六点依旧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一、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的又是开放的。
二、这个空间应该是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
三、这个空间应该是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四、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
五、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独处并用集体智慧作充分的支撑。
六、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
我所理解的“有限”与“开放”不仅仅只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它更是依托着目标,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开放”,而这种开放往往又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时,当我将目标设定为依托文本,教会学生凭借写批注这一方法深入思考文本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学生由茫然到活跃的自然转变。他们由认同写批注是自己独立思考的一种呈现方式开始,先学后用,逐步深入文本,并享受着彼此分享的快乐。当然,这种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分享是建立在彼此“紧张”独立的思考基础之上的。
为了让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这份愉悦,在个体交流前,鼓励孩子在自己的小组中将自己的所得与成员交流,哪怕仅仅一个词、一句话。在个体交流时,除了充分肯定主动交流的学生,还适时地将一些没有发言的同学的观点通过教师这一媒介呈现出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鼓励”与肯定。
当然,在交流中,因为所拥有的知识水平有差异,接收的各方面信息不同,难免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记得班里有一孩子这样说,“远远望去这棵已经这么美,如果走近看一定更美。”而另一孩子马上反驳,他认为,“近有近的美,远有远的美,这两种美是不同的。”两个孩子所表达的观点都基于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难道不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吗?
我想,教学空间会呈现出怎么的气氛,不是教师说我要它呈现出怎样的气氛。我认为,那是一种建立在彼此的认同基础上的自重感的获得。如此简单的道理,我此时顿悟,心中自然感激于《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感激于写书的帕克·帕尔默!
读教学类的书读后感篇7
坐在开着空调、鸦雀无声的图书馆里,我又打开了魏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一书。翻翻目录,我选择了他写的育人篇。静静地读完魏老师的“教书必须育人”、“培养怎样的学生”、“育人重在培养良好习惯”、“每天做100次仰卧起坐、俯卧撑”、“变?为!”、“课前陶醉在一支歌里”、“轮流教唱歌”,我被魏老师的做法折服了,我也被魏老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这是一个心中只有学生的老师,一个心中只为学生而活的老师!他让我懂得了:
(一)要想教师当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首要一点必须要先学会育人,培养学生从小做正直、善良、勤劳、无私,愿为祖国、人民多做事情的人。魏老师的教书育人的经验有人肯定,也有人对此不懈一顾,可魏老师却说这无关紧要。魏老师,你是多么大度!你自始自终坚信,教书是为了育人,如果能为这个世界多出一个好人,或者能让学生多一点真善美的品质,那就是一种幸福。你不为名不为利,仅仅想的是学生,让他们学会做人。(二)遵守自己许下的诺言,才能加深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才能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魏老师外出开会回来,又与学生一起活动,放学时,又与学生一起做仰卧起坐。当他做到60次时,他已汗流浃背,胳膊发软,但他硬是坚持到了100个。因为他们规定每次必须做100个。魏老师遵守了自己许下的诺言。可当他想站起来时,却没有听到学生喊“停”,直到做到120个时,学生才喊“停”。魏老师不解,学生告诉他,他已“离家”20天了。为什么他的学生与他如此亲密?因为他处处想着学生,有事总是与学生商量,一起做决定,他心中装着学生;因为他信守自己的诺言,严守“家规”,做学生的表率;因为他已与学生心灵沟通,亲如一家人。
(三)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班级,管好自己的“家”。在“课前陶醉在一支歌里”、“轮流教唱歌”篇中,魏老师让学生轮流教全班唱歌,校园歌曲、流行歌曲等什么歌曲都可教,但必须由负责的班干部把关,批准方行。即使有学生告状到他那儿,他也仅发表个人的意见,具体行不行,还得那负责的学生说了算。这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的思想。
(四)要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强键的体魄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没有一级棒的身体,成绩再优秀将来也无用武之地。魏老师无论是教自己的.学生,还是出外上课,如果看到有学生坐姿不正了,随即说:“请把?拉直,变?号为!号。”他那幽默的话语不但给溜号的学生留了面子,达到了让他集中精力学习的目的,而且提醒学生注意保护自己的视力,关心自己的身体!
粗粗看上去,魏老师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极为平常,但细细想一想,这平常却极为不平常。如果魏老师没有365天如一日地去做到开学初与学生一起制定的“家规”,那一百多个学生能听他的话吗?能在“家”呆着吗?能在“家”呆好吗?我想,一个教师,如若要教好书,必须先育人,须与学生心灵沟通,达成默契,那么成功就离你不遥远!
读教学类的书读后感篇8
与《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相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理论性更强,读起来有些艰深,已经放弃逐字阅读的我,此次不得不一字一句细细品读。这本书展现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东西很多,今天我主要想说说学生的恐惧。
作为一名新老师,不得不承认,我是带着不安走上讲台的。孩子们会喜欢我吗?我应该做些什么呢?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之间迅速熟悉起来,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我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老师吗?尤其有时候,这种恐惧会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失去信心,尤其是面对成绩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每节课都会提问他们,下课后第一时间走到这些孩子的面前,询问他们的听讲状况,并且经常和家长进行沟通,可谓尽职尽责。时间慢慢过去了,孩子依然没有多大的改观。直到这种恐惧和无奈终于忍不住发了出来,真想把几个孩子放弃,任其自由发展。看着孩子,依然是一副天真而懵懂的样子,似乎对这一切的情况浑然不知。而我,以为恐惧的人只有我一个。但是,《教学勇气》提到恐惧也常常发生在我们与学生的关系上,尤其是学生自己也充满了恐惧。
直到有一天,一个平时学习习惯不爱好的孩子家长跟我说,老师,孩子在家里也特别懊恼,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上课听着听着就跑神了。另有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家长跟我说,老师,孩子每天特别用功,不知道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反应有一点慢,现在他好像都把自己定位成差生了。
这让我意识到,那些成绩暂时不好的孩子和还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孩子心里也有很多的恐惧,怕老师和家长批评,怕同伴因此嘲笑他们,在集体中没有存在感,想学好但又无计可施。作为一名老师,一个成年人,当我们感到恐惧的时候,自身的独立和主动让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去克服恐惧,但是对于一个没有独立行为能力的孩子来说,在恐惧面前无能为力,只能越陷越深。
作为教师,的确付出了很多努力,这些努力是在我没有清楚明白,并且坦诚面对孩子们的恐惧的前提下进行的,后来我换了一种态度。不再只是给孩子们提要求,而是告诉他们改变现状的办法,并且时刻准备给他们具体的帮助。例如一个孩子,课后生字总是不会认,更别提写了,翻看他的语文课本,没有丝毫预习过的痕迹。我很耐心得跟他说了他预习的好处,并且教会他,不认识的字,可以在课文里找答案,还可以翻看课后的生字表查找,在会读的生字下面打上一个对号,不会的打叉号,多读几遍。
的主张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愿孩子们在没有恐惧的教室里生活、学习。
读教学类的书读后感推荐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