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是对书籍内容的总结,更是对自我思考的记录,只有在读后感中认真总结,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淘一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呼吸》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呼吸》读后感篇1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此书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教学线,主要是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他对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主要写了他从管理学校到管理全县的教育,进而到管理全市的教育。这三条线都体现了人文化的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中,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做起,开始了对语文教育的实践与反思。他在书中说:“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感悟和体验,语文水平就不可能得到提高。”书中还引用了东晋大诗人陶渊铭说过的话“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好读书”,也就是广览博读,正是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必由之路。而今天的语文教学实际情形却走的是与之相反的路:不“好读书”,而好求“甚解”,这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面对这种情形,他大胆实行了语文实验室计划,这种开放式的阅读和写作,把阅读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
身为一名教师,我也感同身受,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作为一名学校的中层,作为一名教师,我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阅读充盈学生的心灵,让阅读使学生成长的'岁月充满快乐,引领孩子们走进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广泛的阅读是一种积淀,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应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读完此书,我的另一个感受是:作为一名教师,除课本、教学用书和练习册外,更应该博览群书,心中没有渊博的知识怎么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
李希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部分曾经谈到: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阅读不但可以改变教师匮乏、劳累、繁琐的人生状态,而且阅读积累得越多,越是给孩子们攀爬的阶梯搭建得更结实,更长远。多读教育理论书籍,广泛阅读名人著作,丰富自己的知识,历练自己的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是读此书的又一收获。李希贵老师在书中说:“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轮美奂。”不要再用单一的学习成绩去评价每个学生,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通过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学生充满自信,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责任。
《呼吸》读后感篇2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当代教育家李希贵在新课程背景下奉献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新作。书中把自己多年来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原生态的东西提供给读者,主要写了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自己的感悟,始终贯穿了教学、教育、学校管理三条线索。一切都是那么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读完此文,我深深地被作者对教育的真诚、真挚,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探寻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态度所感动。
读完这本书,我想用袁振国在前言中的一段话来表达我读后的感想,“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崇高事业,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而且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是造福于他人同时也使自己获得幸福的伟大事业。”特别是最后这一句,李希贵用他二十多年教育实践向我们诠释了怎样使孩子获得有幸福感的教育和教师怎样从辛勤劳动中体验工作的快乐。
善于学习,是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后对李希贵的第一印象。李希贵的教育成功之路得益于对读书的执著和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体验、领悟和反思。家庭的影响使李希贵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结合自己的在教学中的经验和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使他越来越认识到读书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读书,伴随了他46岁人生,也影响和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所以,我们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一个优秀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与教育名师相比,我们比较多的只是囿于操作层面的专业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匠气,而往往缺少一种基于文化底蕴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无一不是他们具有丰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从李希贵的身上,使我们深知,真正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的人,是不允许自己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作低质量的重复。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李希贵20年如一日不懈探求的,正是这么一条使教育回归本质、回归本源的成功之路。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已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他在书的“后记”中引用玛丽?凯的话说:“我诚挚地相信,生命是一连串的企图和失败,只有在偶然的机会中,我们才能体验到成功,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 这既是李希贵先生从教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其成长为著名教育家的法门。
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学习、享用李希贵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不断丰富、拓展李希贵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做教育的人,一个真正懂教育的人。
《呼吸》读后感篇3
吾人别无他途,唯有直面恐惧和无常,向死而生。
终于勉强平复了返校带来的焦躁心情,安安静静地读完了这本书。每当我的生活状态不受自己的控制时,我总会看一些关于生死的书籍,借此提醒自己“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也告诫自己“要不急不躁地活在当下”。现在看来这样做还是有一定效用的。
我时常会想,某一天当我失去最亲近的人时,我该如何面对他在我生命中留下的印记,我能否治愈自己,去习惯没有他的日子,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丧亲之痛是不会隔断你对他的爱的,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寻,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一个人的离去固然令人悲伤,但纵观他活过的这一生,却不是一个悲剧。他的生命以另种形态继续延续着。”我不断努力让自己的灵魂变得更加独立,也是为了在失去时依旧可以带着这种信念勇敢而坚强地活着。
讲真以我这少之又少的人生经历,实在不敢大谈生死,对保罗的认识也还没有渗透到他的灵魂,更没有真正领悟作者保罗所给我们揭示的`生命的意义。杨绛先生所说的“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是对我现在感觉的最好写照了。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但愿在这些从雾里寻找光亮的日子里,我能时常问自己,此刻做的事情,有没有积极的意义?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或者给他人带来幸福?有没有把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过好?让自己的心绪在这样的思考中渐渐澄澈明净,把对于未知和死亡的那些虚妄的担忧和焦虑,变成勇敢和笃定。用一种倒计时的心态,直面恐惧和无常,向死而生。
《呼吸》读后感篇4
寒假期间,我从学校推荐的三本书中选择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来充实自己。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被封面上的“自由”二字深深吸引,——我们的教育可以自由,那是多么值得期待的事啊。带着这个期待,我开始阅读此书。
起初,当我只读了几页的时候,我就被李老师的真诚与朴实打动了、震撼了。这种感觉引导着我继续往下读,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我享受着、思索着,越发感受到吸引我的不仅仅是书名,更具吸引力的是这本书中所折射出的一位教育改革家的崭新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智慧。他是真正地在用“心”做教育,真正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着想。我想能成为李校长的学生一定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从李校长的教育故事中,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教师去学习与琢磨,那就是“方法总比困难多”。李校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只是我们通常的做法无非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本来应该多想想再采取行动,却从来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这本书是由多个教育故事组成的,每一个故事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这本书并非是一本深奥的教育理论书籍,相反它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他曾经经历过的教育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热爱与向往,从中他也向读者传达了他独特的感悟与深沉思考。我想一个人真正的能力与魄力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关头才能表现出来,但它却是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因此我们教师应该重视日常平凡的教育生活,着眼于日积月累,多思考、多总结,这样的教师生涯、教育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其中有一则教育故事名曰“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对我触动很大,并在此后的教学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大影响与启发。
有一次课间,我从三楼往二楼正厅走,三楼的正厅恰巧有一群中学生在用自己的手机播放音乐排练舞蹈。由于舞蹈的动作非常滑稽,所以我驻足观看了一会儿。就在这时,一个六年级男同学从这群人身边飞快跑过,同时将崭新的手机从地上迅速捡起揣进了上衣的口袋里。此时此景被我目睹了个正着,当时我的大脑在飞速地运转,想我是当场抓住他还是装作没看见呢?就在我犹豫时,一句平实的言语立刻跳入我的眼前——“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李希贵)我豁然放松下来,心中已有对策。但就在我愣神的一刻,那位学生像射出去的箭一般消失在热闹的楼道里。最终我费了很大劲在操场找到了他,见他身边没人,我便很自然地走过去微笑着和他打招呼,并温和地对他说:“刚才不知道哪位学生在三楼捡到了一个手机,失主非常着急,想通过监控录像看看手机被谁捡去了,送到了哪个办公室好去认领。”这名学生听后,顿时脸色煞白,微微颤抖着、小声对我说:“老师,我捡的,我还没想好送到体育组还是大队部呢,现在交给你吧。”我微笑着说:“你真是个拾金不昧的孩子,是咱们同学学习的好榜样,老师看到你的班主任一定告诉她,她会在全班表扬你的。”但他什么也没说,就一溜烟地跑掉了。在我将手机交给失主后不久,突然收到了一条不知名的短信,短信的内容是:“老师,请不要告诉我的班主任,是我错了,谢谢你没当场把我抓住,不然我真不知道会是什么后果。谢谢你给了我一次做好学生的机会,我会像你表扬我那样,做一个真正的拾金不昧的好孩子,成为同学们的学习榜样。”
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
随着深读这本书,我的思绪渐趋明朗。我明白了为何这么多年来有的学校学习魏书生、学杨思、学杜朗口,其结果都不尽如人意,草草收场,是因为那都是从名师那儿学皮毛,借鉴者看到的只是别人的成果、经验,并没有过多地关注、体验教育的过程,感悟名师的内在文化底蕴。
读着李希贵老师的书,如同与一位智者促膝长谈,从我们每天都经历着的事情娓娓道来,讲了许多令我恍然大悟却又浅显易懂的道理。细细品位书中的每个经典片段,让我感触颇深。作为教师,我们一路走来,是否也应该多思考一些,多自省一些,让自己成为有思想、有个性的教育者。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早地体验到教育的成就感,找到作为教育者的幸福感,才会有更多机会和学生一起自由呼吸。
阅读这本书,还让我清晰地明确了教学的方法、教育的方针、管理的体制,更重要的是让我再一次端正了人生态度。
在书中,李希贵老师分别以教学、教育、管理这样三条主线,把源于自己教育实践中的小故事串联起来,同时融入自己对教育的独特体悟与深思。而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人本”理念则贯穿三条主线始终。“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的管理艺术、“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评价观、“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的育人观等等,这一切都是李希贵老师“人本”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
读完此书,我不禁也自由呼吸了一回,希望我以后的教育之路也能真正地“自由呼吸”。
最后我想借用李老师的话:“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善于发现,有一颗敏感的心,而这种敏感来源于我们内心的爱和责任感。
《呼吸》读后感篇5
从初中开始,我开始思考“死亡”的意义。当时的想法很消极,如果有一天我注定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那我现在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每每想到这里,我便一阵后怕,也就不敢往下想了。
到了高中,我在阅读时总会有意无意的关注有没有讨论“死亡”的书籍,也因此购入了不少绝症患者的自传。随着阅读这类书籍,我虽不能理解跟死亡直面的感受,但至少也对站在生命的分界线上的观感稍有了解。
可能因为彼时我读的那些自传的作者不是医生出身,死亡对他们而言仍然是神秘的,所以他们仍对是惧怕大过面对的,也会因为死亡的到来慌了阵脚。这是普通人面对死亡最通常的反应,恐惧,绝望,慌乱,交织在一起。而保罗的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却将死亡,写入了生命的意义中的一页。
如果提前知道一部电影的结局,是不是观影的体验也会因此降低?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回答“是的”。那如果知道了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又该如何继续生活?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因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理解的不同而不同。人群中的大多数人,都对生命的意义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却很少有人有着明确,坚定的概念。生活的琐碎总能让人轻易放弃在这方面的思考。但保罗确实那人群中的万分之一。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奋斗,死亡也无法将之改变。尽管提前到来的截止日期打乱了他的人生,他却在短时间内重新振作,规划。“如果只有三个月,那就陪伴家人,一年,就写一本书,十年,就回归手术台救死扶伤。”
保罗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思索的一生,却绝非快乐的一生。他也从未将快乐看成生命意义的一部分。这点他曾在书中明确表明“快乐幸福,并非人生的意义。”这个观点和普世的价值观是相悖的,我们努力工作,学习,都是为了取得成绩,最终获得快乐幸福。可以说,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在追求快乐幸福中度过。而保罗却更加长远一些,当然这份长远也注定了他需要经历的苦难比常人要多。他不仅想要自渡,更想渡化他人,理解生命,所以他选择了医生作为职业。正是因为他对人生超然的理解,使他面对死亡时没有过多的恐惧,因为他不眷恋尘世给他带来的快乐,只遗憾自己没有完成自己的意义。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或者有能力成为保罗这样的人。但是他面对死亡的`态度至少可以给我们些许启迪,快乐幸福真的是人生的意义吗?是不是还有更深远的东西等着我们探寻?创造价值是不是比自我满足更有意义?
再次感慨医生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至少他们在自我价值的认识上比普通人更加深刻,他们不是的生命追求不只是以自我实现为中心的。
保罗虽然在三十六岁就永远的离开了人世,但他给这个世界的价值却远超他的同龄人。从医时,他渡病人。患者在他的手中康复。从文时,他渡世人。读者被他唤醒。他的文字变成了一盏明灯,引导着迷途中的旅人走上一条艰苦却更有意义的道路。
有些人选择了燃烧,不为光芒万丈,只为照亮他人。
《呼吸》读后感篇6
得知自己不幸患上癌症之后,你会做什么?是嚎啕大哭,怪罪命运不公?是默默接受,等待着死亡?还是完成自己最后的梦想,留些痕迹在这个世界。
保罗36岁时面临这个问题时,做出了决定,所以,才有我们看到的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他在患病后留给这个世界的,一是可爱的女儿卡迪,二就是这本书。保罗的心理需要强大成什么样子,才能云淡风轻的把这些经历都写下来,不停地回顾,也就是在这些回顾中,他认清了生命的意义。
在书中,我曾看到这样一句话:“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是啊,我只需要问自己,此刻做的事情,有没有积极的意义?有没有把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过好?每每这样自问,对于死亡的恐惧和未来的迷茫,就变成了勇敢和笃定。这是多好的.提醒人们的句子啊,无数人用最后的关头、一些突然的警醒作为行动或者不行动的标准,充其量不过是为自己的懒惰和拖拉寻找着借口。那些熟悉的场景总是频频出现:懒懒地什么都不想干;看着别人汗流浃背,想着自己如此松散;早起几天进行晨跑,便被自己的行动和勇气感动不已,坐在沙发上捧着饮料瓶开始享受“成功的自己”。
放低对自己、对生活没有要求,我们总是过于容易原谅自己,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在机会遍地的时候,躺着不动,却盼望着机会降临,等机会没有了才叹息后悔。正如保罗所说,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任何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都值得一直做下去,不管何时,只要去做。
《呼吸》读后感篇7
初看此书时,首先是被保罗精彩的人生履历所吸引,保罗·卡拉尼什paulkalanithi,美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作家。1977年生于亚利桑那州,获得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后于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在就任医生期间,保罗曾因其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
如此完美的人生履历,只要他完成住院医师培训,顺利毕业之后,就会有有医生和教授的身份、百万年薪、高品质的生活及优厚的科研条件在等着他,而当他生活与事业都在奔向巅峰的途中,癌症不期而至,当呼吸化为空气时,这些锦绣前程也化为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
为什么选择做医生?
保罗.卡拉尼什生长在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医生,他的兄长也是医生,在美国医生是一个体面而受尊敬的职业。但他并不是从小就在家庭的熏陶下树立了成为医生的理想,恰恰相反,他在高中毕业时是绝对不愿做医生,而是受其母亲的熏陶,对文学产生的浓厚兴趣。在文学的海洋中,他不断探寻着这一问题,“是什么让人类的生命充满意义”。文学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而大脑则是显示精神生活的载体,而神经科学则探索大脑最为优雅的规律。为了探究并真正理解“生理与精神并存的意思”,最后放弃文学,走上了医学的道路。并立志成为神经外科医生兼神经系统科学家。
当身患癌症之后的思考?
活在当下,而活在当下究竟是要一个怎么样的活法呢,当诊断晚期肺癌之后,保罗曾抱怨自己时日无多:“你要是告诉我,还剩下三个月,那我就全部用来陪家人;还剩一年,我可能写本书;还有十年,我就回去救死扶伤。活在当下,这种真理对我根本没有帮助,我这当下该怎么活啊?”。而保罗最终用行动给了我们答案,他坚持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去做一些他认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他先重新回到手术台,这是他认为自我实现的地方,实现了一个神经外科医生价值的地方。而当他再也无法拿起手术刀时,他拿起了医生另一种最好的工具——语言,即文学,给我们留下了这本巨作,他没有刻意去阐释生与死的意义,而是用他的所见、所闻、所想来引发我们对于生与死的思考。“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我仍将活着,直到真正死亡的那一刻”。
我们作为医生的反思?
我非常喜欢文中的一段对医生职责的描述“医者的职责,不是延缓死亡或让病人重回过去的生活,而是在病人和家属的生活分崩离析时,给他们庇护与看顾,直到他们可以重新站起来,面对挑战,并想清楚今后何去何从。”这与美国医生特鲁多所说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相信这也是我们医生每日都在做的事情。给病人多一点时间,多一点安慰。他们有时在等的并不是我们尚未说出口的.“专业知识”,而是期待着我们与之同情,给他们以切身感受的亲切感。
最后我想用文中,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与诸君共勉——“给病人签署手术的知情同意书不仅仅只是一场迅速告知手术的司法程序,而是一次机会,让我们和正在承受痛苦的同胞订立盟誓:
我们在此共聚一堂,一起走过接下来的路。我承诺竭尽我所能,引导你走向彼岸。”
《呼吸》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某本书读后感7篇
★ 写作课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