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作文水平就是要提高思维水平,只有用心写好一篇作文,才能打动更多读者,下面是淘一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苏轼的狂作文7篇,感谢您的参阅。
苏轼的狂作文篇1
苏轼这位北宋的文学家,书法家,用它短暂而又漫长的64年为后人留下无数名作。他虽然没有获得“诗仙”“师圣”这样的美称,但是他却是中国文学艺术上罕见的全才。
他一生的命运十分曲折,虽然拥有满肚子的才华却无处施展,朝廷对他的‘戏弄’,曾多次被召回朝,但又多次被贬他乡。他还遇到了更阴险的人,企图祸害他,可怜的苏轼因此在牢房中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差点就丢了性命,还好赵匡胤的国策保住了他的脑袋。
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被列入了“唐宋八大家”之中,现在想一想一家中有三位获得同一高等称呼,那我们一定十分兴奋,我想:能获此殊名一定不是简单人物,他们一定有着极高的文学成就,他们一定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他们一定是后人所崇敬所欣赏的诗人、词人。就说苏轼,他的《水调歌头》是众所周知的一首名词,其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换个角度看,苏轼被贬杭州未尝不是件好事,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他在杭州所写的。
苏轼在散文、诗、词、书法上都有极高的声望,例如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书法更是出人头地,与黄庭坚、米芾、蔡囊,并称“宋四家”。我想:从这些评价上就可以看出苏轼这个“全才”可不是浪得虚名。因此他在我心中的地位又拔高了一等。
在我看来苏轼是一个忠心报国的人,他在经历无数次朝廷对他的打击后还能一心向着朝廷,想要报效祖国、为国立功,他的这一愿望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雕狼。”表现出苏轼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心思。
虽然苏轼已经去逝很久很久了,但是我相信他永远是北宋时的一颗闪亮的明星,并且光芒从未减弱一直闪耀至今还会沿着历史的长河一直光辉下去。
苏轼的狂作文篇2
“十年生死,无念,难忘,千里坟,无处可悲。”沉睡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惫的身躯,从书里慢慢向我走来。
苏轼,穿着布衣,戴着帽子,蹬着木屐,拿着竹结,在东边的山坡上犁地。难怪他在东坡被称为俗人。但这样一个文坛风云人物,他的命运是如此坎坷凄凉,读苏轼的诗,我不禁感到心中的苦涩。
我眼中的苏轼是一个仕途失意的人。一生数次被降职,甚至差点丧命。最后被贬到黄州,那是一个人人自生自灭的地方。我真的对苏轼的经历感到愤慨。他无与伦比的天赋是否也成为被伤害的原因?我不认为苏轼能理解为什么他仍然流亡黄州,尽管他致力于为国家和人民服务。那时候不管有多少豪情壮志,你能告诉他们谁?只能用诗来表达感情。“山石空空,海浪打岸,千堆雪卷,河流如画,一次英雄多。”今天看书,感受到了另一种伤害的大胆。
苏轼在我眼里是个用之不竭的诗人。也许是他的坎坷经历让他的文学成就斐然。他的散文和欧阳修叫“欧苏”,他的诗词和黄庭坚叫“苏黄”,他的文字和辛弃疾叫“苏信”。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苏东坡会是什么样子,当然也就黯然失色了。
苏轼在我眼里是一个悲伤孤独的人。三十四岁时,他一生最信任的人妻子离开了他。他妻子的去世对他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只能在梦里看到失散多年的妻子,在梦里遇到她,只能“除了眼泪什么都不在乎”
……
昏暗的灯光下,我看到他的身影渐渐远去……远去……
苏轼的狂作文篇3
我与他初相识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再相遇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少不更事的年代,只觉苏轼笔下的春天很美,有桃花笑,鸭子闹,萎蒿满地,河豚欲上。再相遇时,才知道原来他的一生坎坷飘摇,尝尽了人生的苦与悲。如此坎坷的他,为何能写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般热爱生活、积极乐观、豁达奋进的诗歌?
带着心中的疑惑,我踏上了解疑之路,心中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
年少时的他,才动京城,踏入官场后却因坚持己见,反对革新变法而被那些宵小断章取义,随后,他便踏上了这条被贬的“不归路”,被贬杭州时,他写下了“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比好湖山”,贬官到黄州时,他吟唱出“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来到惠州时,他由心而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言语中既流露出对闽南地区的喜爱,又透露出几分对权贵们的不屑。
被贬路上,“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贫苦落魄几乎一路跟随着他,他也因此无奈似的发出“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的感慨,甚至发出“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的抱怨,最后连最苦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亡妻之痛也成了路上试图刮倒他的苦痛之风。但,他似乎天生是个乐天派,怎么会这么容易被命运的大手蹂躏成粉末呢?
百般挫折中,他被命运打磨成了一颗钻石,“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豪情并没有被消磨殆尽,反而多了几分“何妨吟啸且徐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豁达和“雪沫乳花浮午盏,参茸高笋试春盘”的悠闲,少了几分“卧闻海棠花,泥污胭脂雪”的悲怨。
苏轼的善可称得上“大善大德”。当年他被贬到黄州,见闻了民间的溺婴恶习,心中满是不忍。自己位卑言轻,没钱没物,但没关系,这对他来说并不是最大的问题。于是,一番冥思之后,他即刻上书太守,谏书中便是完整的一套治理恶习的建议。幸亏那太守慧眼,将这套建议落在了实处,且掷地有声。但他的心却还有一根细如蚕丝的绳子吊着,为了让这颗心安然着地,他四处走访,竟发现自己的建议治标不治本。许多家庭溺婴并不为其他,只是单纯的养不起而已。现在下令禁止溺婴,许多家庭只好将婴儿丢到荒野中,任其自生自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决定办一个收养院。自决定以来,便四处奔波募捐,并将自己的一大半俸禄都用在了筹办孤儿院上。此类善举数不胜数,曾有一个不孝之子,将老母亲的房子卖给了主人,他知晓情况后,便分文不取地把房子还给了他们一家;徐州爆发洪水时,他为了让百姓心安,不顾个人安危,毅然站在防洪第一线;在惠州任职期间,嶂病四处横行,他查阅无数医书,终于研制出治病救人之药,还将自己的土地悉数用来种植药材治病。
官场的失意,情感的生死两茫茫,并未将这个“可怜”之人打败,反而成就了伟大而辉煌的他。纵使挫败不断,也没成为他悲观消极的理由,顿时,心生敬畏之意。
如今,面对短暂失败的自己,似乎已经知道该何去何从,重拾信心,重燃希望,坚定地踏上追梦之路。
苏轼的狂作文篇4
如果他是情人,是最让你舒心的情人;如果他是长辈,是最让你愿意亲近的长辈;如果他是朋友,是最可与畅谈共醉的朋友;而他是文人,是最让人心胸开阔的文人。苏轼给人类似的感觉。
他接二连三的越贬越远,高龄而不能落叶归根,如果是李商隐的凄恻怎么能受得了?可他真男人,真豁达。他高高兴兴的吃荔枝,兴兴头头的到村里看人养蚕农耕,津津有味的看雨,看山,看灰白炉火一拨通红,看潇潇飞雪打在窗棂。
谁说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他也有人生如梦的浩叹,想过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可是他最终是快乐的,满怀希望的。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伤乎?现在还有这么飘逸的唯物主义者么?超脱到连死亡都不会带来恐惧了。清朝人说,他是李白之后唯一有如许大才华的人。
不假,但让人倾倒的不仅是他的才华。昨天看古文观止,终于知道了他那句名言的来历:他做应试文《行赏忠厚之至论》里有这样的说法:“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古文观止内有注道,这两句主文的考官皆不知出处,入谢叙礼时欧阳公问其出处,东坡笑曰:“想当然耳!”数公大笑。读之莞尔,体会到他亲切的爽朗。
有人拍他马屁,他哈哈大笑绝倒在地;有朋友浩叹人生如梦,他开解再三斟酒共醉。他泛舟,骑马,淋雨,醉卧溪边,倚杖听潮,他活在诗意的人间烟火里。
伤心的事他也有,他的悼亡词里写的:不思量,自难忘。我可以想象这个明快豁达的男人是如何在一瞬又一瞬的间隙里想到亡妻,霎那间心酸眼亮。
钱钟书说,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因为有题目可以做文章——是的,当元稹把“唯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做得如此凄恻而不到一年就纳新妾时更可以为之一笑。但我相信苏轼的真诚。
就好像宋人的另一首悼亡词:空床卧听风吹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是追忆,表白都难免虚伪,而追忆大多真痛。张若虚看月亮的时候,生发出的是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美丽哲学思想;而苏轼看月亮的时候,超出自己,超出同辈,超出宋朝,生发出博大的关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自私是人的天性,其实关爱也是;这两句话,一千年来让我们心里的小小关爱有了栖息的地方。
苏轼的狂作文篇5
苏轼,在我没有走近他时,他只是一个文学家、书画家;但当真正走入他的世界,才发为他找到一个合适的标签是如此困难。还在冥思苦想时,笔已经在纸上轻轻勾勒出了我眼中的那个苏轼——哲学家。
苏轼后半生一直在探索人生奥秘,而这种思考,已经将他铸造成了哲学家,清冷秋季,雾气笼着茫茫大江,水天一色,不由使人感叹世界的宏大与自己的渺小,苏轼却坐在船头饮酒,缓缓吟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却与柏拉图的学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苏轼,在这一刻已不是单纯的乐观,而是彻底蜕变为了理性的哲学家:常人看到的,是片面上的万物流动,生生灭灭,那只不过是感官世界罢了;苏轼深邃的目光,却望透了那重重迷雾,用不朽的灵魂,追随到了永恒不变的理型世界。于是,他淡然了,成熟了,厚重了,心也如冰般透彻且不易被外界事物打扰了,如同他诗中的梨花,将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深刻的思考,使他成为哲学家。常人看到的只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他,却调转笔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庐山美景中,他能写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坚信,这一切决不是苏轼有意而为,而是在电光石火间很自然的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即使时再普通的的事物,他都能输灌以深刻的思想,反倒让人们看到的是他的乐观与豁达,忽视了他的理性与深刻。而他这种深刻,不是有生俱来的,而是经过了坎坷的磨练后沉淀下来的,如厚茧老皮。
苏轼还拥有一个哲学家应有的智慧。他信仰儒佛道三教,用自己超人的智慧将其巧妙地融为一体。当他胸怀天下却屡屡碰壁时,能在道教的“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中找到精神慰藉;他一生像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般四处行善,却不失旷达与洒脱。他用自己的智慧将这三教中的精华集于一身,这无疑加速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成为哲学家。
就这样,在柏拉图一千四百多年后,中国有一位叫苏轼的文人追随他脚步,像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那样,冲破了肉体的枷锁,释放了灵魂,踏上了回归理型世界的旅程。而我们代代相传的那些诗词,不过是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哲学家灵魂的脚印,在那里呢喃着不知名的歌。
苏轼的狂作文篇6
他豁达乐观,为国为民,但最终落得一贬再贬;他是北宋的文坛领袖,诗词书画无不独领风骚;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是一段不能被忘记的文化传奇。他就是天才加全才,人见人爱的苏轼——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忧国忧民,敢于直言的人。王安石变法对百姓来说是祸害,苏东坡敢于上书责问王安石,反对王安石。欧阳修上台后,没有真正地为百姓谋福利,他依然反对欧阳修,正因为他的直言直语,才有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被贬期间,还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西湖上有名的景点“苏堤”“三潭映月”,都是他主持并监督修筑的。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豁达乐观,积极为百姓的人。有一日,东坡与友人外出游玩,醉归遇雨,随行人慌忙找地方躲雨,唯有东坡一人,挑着竹杖,还在大声吟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何等的豪迈、潇洒。诗人苏东坡随处逆境,但仍不畏惧,不颓丧,与“倚杖听江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他被贬时期,有一朋友来信让他注意身体,小心气,不要生病。他却以幽默风趣的腔调回应了他的朋友:这里虽然没有好药或者好医生,但并不比北方差,宫中御医也医死过很多人啊!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全才加天才,却又是亲民随和的人。东坡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东坡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同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擅长绘画,他擅长书法……他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全才。他在李白游玩庐山,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千古名句后,又游庐山,却写下了与李太白不同的见解“横看侧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他的天才之处。他被贬后,看到当地的老百姓不会做猪肉,“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便亲自教他们做了猪肉,“待他自熟没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百姓爱戴他,为肉取名为“东坡肉"。
在那“缺月挂疏桐”之时,“漏断人初静”之刻,浅酌小酒,任如水的清风打碎那无尽的思绪。苏子——东坡先生的吟唱,像无数美丽的流萤一般萦绕在耳畔,一贬再贬的落魄与亡妻之伤痛,任凭那秋风的苦涩,任凭那人生的浮萍,进发出的却是“鸿飞哪复计东西”。
论古今中外谁最豪迈、豁达,只有一人,也必定只有一个人——苏东坡。
苏轼的狂作文篇7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我站在历史的门外,俯身去看宋朝的云烟,发现留在心中的不是繁华的市井生活,而是苏轼,这是宋代最美最独特的风景。
自宋开国以来,泱泱大国却没有多少能与唐人相提并论的诗人,直到苏轼的出现。“皇天厚土,鉴平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历史这样评价他,文字在他手里便有了灵魂,一遍一遍地吟唱出宋代最清新豪健的音符。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微霜”,好一个“使相逢应不识”果真让人热泪纵横。爱妻王弗早早地离他而去,给他无限打击,“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音容笑貌犹在,却不能与她一道。苏轼对仕途的失意,亡妻的思念都在笔下倾诉。他那豪放的诗句,都在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每一首都会成为诗歌中的经典,经典中的永恒。
官场黑暗,一心忠于大宋王朝的苏老夫子,怎经得这暴风骤雨,遭到贬职,但他没有绝望,没有退缩,反而更加自信,豁达开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谁说人不能再回到青春少年时代,门前流水尚且还能向西流淌,不要到老时感叹时光的流逝。
苏轼的一生坎坷多难,“识与不识,谁不尽伤”。苏轼实在为后人留下无数悲伤,满腹经纶,却一贬再贬。当宋徽宗再启用苏轼时,他却在北归的途中,离人而去。留给后人无尽的惋惜、悲伤。他一腔热血,一身傲骨,像一根苇草,坚强而又脆弱,在官场中高昂着头,尽显文人本色。夜晚,我仿佛看见苏轼坐在我面前,用一种温婉平静的态度,向我一笑,这一笑便了却生前的所有坎坷。
苏轼乃一谪仙人,落入凡间,却掩不住身上的灵气。在尔虞我诈的朝庭中,依然保持一份清高,保持一份灵气,保持属于词的一份韵律,这独特又美丽的风景,我怎能错过呢?
历史的尘埃落定,时间的洪流带走了许多,却不能带走苏轼,他依旧在历史的长河中,迎风而唱,体现了属于他的独特与美丽。“风景这边独好”。他就是这独好的风景,烙在宋代,烙在我心中。
苏轼的狂作文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