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用心写好一篇作文,才能打动更多读者,大家在写作文时一定要先认真审题才行哦,淘一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苏轼的狂作文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苏轼的狂作文篇1
我与他初相识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再相遇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少不更事的年代,只觉苏轼笔下的春天很美,有桃花笑,鸭子闹,萎蒿满地,河豚欲上。再相遇时,才知道原来他的一生坎坷飘摇,尝尽了人生的苦与悲。如此坎坷的他,为何能写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般热爱生活、积极乐观、豁达奋进的诗歌?
带着心中的疑惑,我踏上了解疑之路,心中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
年少时的他,才动京城,踏入官场后却因坚持己见,反对革新变法而被那些宵小断章取义,随后,他便踏上了这条被贬的“不归路”,被贬杭州时,他写下了“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比好湖山”,贬官到黄州时,他吟唱出“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来到惠州时,他由心而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言语中既流露出对闽南地区的喜爱,又透露出几分对权贵们的不屑。
被贬路上,“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贫苦落魄几乎一路跟随着他,他也因此无奈似的发出“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的感慨,甚至发出“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的抱怨,最后连最苦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亡妻之痛也成了路上试图刮倒他的.苦痛之风。但,他似乎天生是个乐天派,怎么会这么容易被命运的大手蹂躏成粉末呢?
百般挫折中,他被命运打磨成了一颗钻石,“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豪情并没有被消磨殆尽,反而多了几分“何妨吟啸且徐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豁达和“雪沫乳花浮午盏,参茸高笋试春盘”的悠闲,少了几分“卧闻海棠花,泥污胭脂雪”的悲怨。
苏轼的善可称得上“大善大德”。当年他被贬到黄州,见闻了民间的溺婴恶习,心中满是不忍。自己位卑言轻,没钱没物,但没关系,这对他来说并不是最大的问题。于是,一番冥思之后,他即刻上书太守,谏书中便是完整的一套治理恶习的建议。幸亏那太守慧眼,将这套建议落在了实处,且掷地有声。但他的心却还有一根细如蚕丝的绳子吊着,为了让这颗心安然着地,他四处走访,竟发现自己的建议治标不治本。许多家庭溺婴并不为其他,只是单纯的养不起而已。现在下令禁止溺婴,许多家庭只好将婴儿丢到荒野中,任其自生自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决定办一个收养院。自决定以来,便四处奔波募捐,并将自己的一大半俸禄都用在了筹办孤儿院上。此类善举数不胜数,曾有一个不孝之子,将老母亲的房子卖给了主人,他知晓情况后,便分文不取地把房子还给了他们一家;徐州爆发洪水时,他为了让百姓心安,不顾个人安危,毅然站在防洪第一线;在惠州任职期间,嶂病四处横行,他查阅无数医书,终于研制出治病救人之药,还将自己的土地悉数用来种植药材治病。
官场的失意,情感的生死两茫茫,并未将这个“可怜”之人打败,反而成就了伟大而辉煌的他。纵使挫败不断,也没成为他悲观消极的理由,顿时,心生敬畏之意。
如今,面对短暂失败的自己,似乎已经知道该何去何从,重拾信心,重燃希望,坚定地踏上追梦之路。
苏轼的狂作文篇2
我的名人是一个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名字叫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一次,苏母教苏轼读《后汉书》时,读到了《范滂传》,苏母为范滂母子不畏暴,为了正义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不禁放下书来,喟然叹息。年幼的苏轼也深深被感动,他问母亲:“如果我长大后,跟范滂一样,不惜舍身就义,母亲会允许吗?”苏母肃然答道:“如果你能学范滂的样,难道我就不能做到像范滂的母亲一样吗?”
苏轼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二十岁时已经是博通经史,写起文章来,下笔数千言,毫不费力。1057年考中进士,做过多年地方官,也曾在朝廷中任翰林学士。但因其一身正气,不阿权贵,所以仕途坎坷。
对苏东坡的天才世人皆知,就连他的政敌也十分赞佩。然而对苏东坡天才的成因,归结为他的天资超人是主流观点,并没有多少人了解他的天才同样离不开勤奋和刻苦。
他三次抄写《汉书》足见其勤奋。四十七岁被贬黄州时,他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除了承受极大的精神打击之外,他还要去东坡开荒种地,维持一家几十口人的生活。劳动之余仍旧坚持写作和学术研究。此间,他又开始了第三次手抄《汉书》的工作。手抄《汉书》,起先他是以三个字为题(即书中叙述某事件,他只抄其中三个字,然后凭此将此事背记于心),后来以两个字为题,这次只以一个字为题,把《汉书》有关的内容背记下来。
他的朋友朱载上去拜访他,任意挑选一册《汉书》,任意抽举其中一个字,苏东坡马上应声背出几百字的一大段内容来,无一漏错。
他经常诵读杜牧的《阿房官赋》,日子久了,就连侍奉他的老兵也能理解杜牧这篇赋的主旨了。
可见苏东坡勤奋刻苦之程度。
苏轼的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苏轼的狂作文篇3
诗人余光中曾说,“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太严肃;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我最崇拜的诗人就是苏轼了,苏洵,苏轼,苏辙,苏家两代人,一门三学士,光辉璀璨的“唐宋八大家”中,苏家父子一下就占了仨,看来苏轼的满腹才华是继承了父亲苏洵呀。苏轼的官运起伏得离奇,他这一生共在14个州担任过职务,足迹遍布神州大地。运气好的时候,他担任过皇帝的日常生活秘书,中央政府的秘书长。运气差时,曾被一路贬为县级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或直接贬去海南,在天边的某个蛮荒小岛上当个八品小官。官场过山车,惊险又刺激。我觉得他的官场生涯和他的个性有关。他不会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而出,为国为民,他与时俱进,不怕得罪人,不退缩。唐宋诗人有才华的那么多,我唯独喜欢苏轼就是因为他的为人品性。苏轼另一个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他是一个极富生活情趣的美食鉴赏家。他爱吃,会吃,懂吃,写吃。也能创造吃。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东坡肉”了。研究了他的经历,我发现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身处何种境地,苏轼都能吃出别样的滋味来。
在他的作品中,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词大气磅礴的气势,豪迈的英雄气概,面对官场失意,没有颓废,而是潇洒面对人生。“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抒发了他渴望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他简朴中见深意和旷达的胸襟,寄寓着超凡的人生理想。“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坦然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临危不惧,永远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苏轼一生的经历不是一般的复杂,但最难得的地方是他一辈子都是个性情中人。东西好吃,就是他当下最大的快乐。跟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官,吃了什么亏,都没有太大关系。林语堂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是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轼的一切。
苏轼的狂作文篇4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的一句名诗。他的才华一直令我钦佩不已。他的诗词、他的书法、他那豪放的文笔,都令我十分喜爱。
苏轼是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人,出生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亲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是一位豪放派的诗人。
还记得那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谓脍炙人口哇!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将那威风凛凛的将军英姿表现的淋漓尽致,那份飒爽英姿,似乎马上就会浮现在眼前,真是栩栩如生!品味苏轼,不由得涌出一股敬佩之情。
苏轼不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文学家,书法家。他的性格幽默风趣,乐观向上,不被逆境所困,与苏小妹,佛印二人的事迹更是广为流传,有一次,苏轼闲来无事去金山寺拜访佛印,但他不在,一个小和尚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这个故事令人捧腹大笑,更使人赞叹小和尚的聪明机智。
苏轼还是个书法家,他的书法结字扁平,横轻竖重,笔画舒展,轻重错落,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给人视觉上极其强大的冲击力,实际上也表达了当时书写过程中的一种强烈的情绪。令人感到苏轼独特的性格特点。
苏轼还为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书法作品:《新岁展庆帖》《颍州西湖听琴》《司马光神道碑》等,更有文学作品:《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他的诗文令我们受益匪浅。
苏轼的狂作文篇5
如果我问你“苏和仲”是谁,有些人可能无法回答。但如果我问“苏子瞻”或“苏东坡”,那就很少有人不知了。其实无论是“子瞻”还是“和仲”,都是一个人——苏轼。苏轼的名声实在太大了。其中的原因不仅他是一位大名鼎鼎的词人,还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他在散文上的成就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也很有影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名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苏轼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虽然一生道路坎坷不平,但他没有灰心,被贬后,他可以借美景饮酒取乐;外调后,他反而做了更多利民的事。如果没有他开阔的胸襟,就很少有那些豪放刚健的诗词,词也不会真正突破了“花间”、“尊前”的藩篱。这时,我忽然想起了五年前的一天午餐,妈妈端来一盘热气腾腾的肉,我吃了一口,觉得很好吃,就问妈妈:“这是什么呀?”妈妈告诉我:“这是东坡肉呀。”从此,我第一次认识了苏轼,可见苏轼对各方面的影响有多大呀!
1101年,苏轼在北还的途中卒于常州,虽然从此以后人们再也看不到苏轼了,但是一看到他的散文、诗词,谁不想念他呢?即便在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只要一看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大江东去,浪淘尽……”等名句,人们也会如此。这就是我眼中的苏轼。
苏轼的狂作文篇6
苏轼,号东坡居士,所以得名苏东坡,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
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和辛弃疾合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还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为了方便记忆,牛牛写了一句话来概括,见22)。只有曾巩和柳宗元是唐朝的,其余都是宋朝的。苏洵是他的父亲,苏辙是他的弟弟。唐宋八大家里只有八个人,他们一家就占三个人,这个家族真厉害!
如果你很喜欢李白的话,一定好奇唐宋八大家里竟然没有李白,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呀?而且李白也是唐朝的呀。别着急,我来给你解释一下。唐宋八大家并不是写文章写的很好,就能进去的,这八个人提倡了“古文运动”,所以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以前唐朝宋朝的语言有点和现在不太一样,比如他写了八个字,而且这几个字你估计只能认识一个,能认识两个就很神了,结果最后表达的意思就是我睡不着。你看明明可以四个字表达清楚的,偏要用八个字。于是遭到了苏轼等八个人的反对。李白没有参与古文运动,所以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了。
苏轼经过苏洵的严格教管,在进京科举的时候考中了科举考试百年第一。当官之后,他反对变法,请求外任,为通判到杭州,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后来又被贬到密州,又被人从诗词中抠出来了几个好像说皇帝不好的字,被皇帝关了起来,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的狂作文篇7
我愿为民造福,哪怕我只有微薄之力。
在这个被黑暗笼罩着的世界。在这个旧雨凋零,早已不是当年眼中所见的平和世界的朝野。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纵使人间如此昏暗痛苦,比不得天上宫阙,我终还是尘世之徒。我要坚持下去,要留在这个人间。
为民造福。
自求流放,因为无法忍受朝中的黑暗与浑浊。看到杭州的百姓眼神里的清澈,却也一同看到了夹杂在清澈里的愁苦,与紧锁的眉头。内心不知是一种什么感觉,难以退却的悲伤油然而生,并非因为自己遭遇贬官。
后来建造了堰闸,后来修建了堤坝,后来的后来,也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我并不想要什么垂名青史,我想尽我的微薄之力罢了。一只蚂蚁的力量也许很微小,但我相信,只要有千千万万只蚂蚁,便能无坚不摧。
彼时我在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尽管白发已经悄然爬上双鬓,有怎么样呢?美酒痛饮甚酣畅,我在林间发誓,定要拉弓如满月,瞄准西北方,渐渐射天狼!
我为民效力的决心和踯著满志的豪情从未变过,即使一生历经坎坷,辛苦备尝,即使心使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我始终是我,我是苏东坡,我是北宋的子民,我愿精忠报国,回击西夏。
苏轼的狂作文参考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