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观后感往往能让观众在观看后进行自我反省,从而更好地理解自身情感,通过撰写观后感,观众能够在作品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反思个人的生活经历,以下是淘一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1
看过很多电影,在过程观影的过程中会哭会笑会吵闹,但随着结尾曲的想起,观影也就这么结束了。可是看完肖申克的救赎,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影片折射出社会中的种种迹象,每一个点都能让我产生深深的思考,我想能够让观影人产生独立思考的电影才是好电影吧。印象深刻的片段让我产生对人性对社会的思考,老布的自杀让我感到吃惊,但是又在情理之中,老布进肖申克监狱50年了,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老布是记忆里,他的光辉岁月应该就是在监狱了,在监狱里他是个能识文断字的图书馆管理员,他有杰克小鸟的陪伴,他能够发挥他的价值,他还能为狱友提供一些帮助,当他被释放时,他去想要再次犯罪能够留在监狱里,因为他害怕出狱后的生活,他觉得在狱中才是正真自由安全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他出狱后会自杀的原因了,马斯洛需求理论,在狱中他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都能过满足;而出狱后他无法体现出他的价值,他没有朋友没有交流,他觉得自己是无用的,就像瑞德说的一样被制度化了。细想老布是被肖申克监狱制度化了,那我们是否是被现在的社会制度化了呢?我们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挣钱?为了买房?还是为了地位?自己是否又静下心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己的生活?自己心中是否还怀有希望,如果老布对世界还充满着好奇,还想着学习各种知识,我想他是不会轻易自杀的。
影片中的主人公安迪是个有才华积极乐观善于帮助别人的英雄,从开始被冤入狱他都心怀希望,并且一直帮助着他的狱友,他近自己的努力建立图书馆,给监狱以希望和传奇,一个人的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庆幸的是安迪愿意把自己知识分享给大家。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2
何谓成长?有人说“成长需要坚持,成长需要友谊,成长需要关怀”。或许,成长需要一个目标,达到目标远远不够,有的人一帆风顺到达终点,但是有的人生活中充满坎坷,第二类人更充满魅力,因为成长更需要挫折。
有时挫折会使你在生活中摔倒,可能摔得狼狈不堪。每个人都会遇挫折,挫折能使人变得更强大,我也不例外。
我曾经为了得到学校里评比的第二届“优秀画作”比赛的奖项,于是我在书柜里找啊,找啊,如同大海捞针一样,才终于找到了一副满意的画交给了评委老师。我期待着比赛的结果。
过了几天,评比结果出来了,我没有入选“优秀画作”那天,乌云密布,树上再也没有听见小鸟的歌唱。“叮—咚—叮—咚”放学铃一响,我便如同箭一般冲出校门,往家的方向跑去,一进家门,我便趴在床上,泪水像溪水一样,连绵不断,把我整个人都“清洗”了一遍。面对这个打击,我该怎么办呢?是放弃画画,还是面对挫折,绝不言弃?不行,我要直面困难!想到这里我振作起来,决定再次投稿。我拿出纸张,重新构图,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涂色时采用颜色搭配,五彩缤纷,即使已经筋疲力尽,但我依然坚持着,凌晨12点,这幅画终于完成了!下班回家的妈妈看到了这幅画,批评我不务正业,还不睡觉。但我知道,这不是不务正业,这是我面对挫折的顽强。
第二天一早,便把画交给了评委老师,接下来的事情就是静静地等待了,时间过得真慢,度日如年,每个课间我都盯着布告栏,等着,等着……
一天,我看见了布告栏上写着我的名字,我开心极了,天是那么蓝,鸟儿的歌是多么动听。我成长了,我成功了,我克服了挫折!
挫折,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颜色,挫折使我成长,挫折,使我离目标更进了一步。成长需要挫折,让你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越来越强。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3
在肖申克的'监狱里,大多的人都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失去了希望。他们被那些“叫你吃就吃,叫你拉就拉”的规矩制度化了,他们的思想被束缚住了,可怜,他们连心的自由都没有了。可是,安迪没有,他没有让那些规条束缚住自己的心。他依然有自己的爱好和理想,所以他还会有闲适的心去雕刻石头,去建立图书馆,去帮助那些囚犯找回自己。瑞德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而安迪说:“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因为美好的事永不消失。”他就这样怀着坚定的信念和对世间美好事物的希望,在监狱中那度日如年的生活中找到方向,找到了救赎自己的办法。而博斯,那个年老的监狱管理员,就因为几十年来的制度化生活让他在离开监狱后迷失了自己,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最后在小旅馆里自杀。如果不是安迪一直在鼓励着,在经历过40年的监狱生活的瑞德或许也会走上博斯的路。安迪说“人生只有两种选择,要不是忙着生活,要不是忙着死亡”这是一种信念。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像博斯,像瑞德,在不断的挫折失败后,我们就变得安于现实,安于失败的困境里,不愿意走出来,失去了希望。人生最可怕的不是失败,最可怕的是失去再来一次的勇气和希望。
在后来,剧情峰回路转,安迪的徒弟知道他是被冤枉的,他知道真正的凶手不是安迪。就在安迪兴奋不已,以为自己终于有救的时候,他忘了,自己已经是典狱长的赚钱工具了,典狱长又怎么会放他走呢?在他关禁闭的时候,残忍的典狱长把他的徒弟偷偷地杀了,然后欺骗他说他徒弟是越狱不成被杀的。但是那时的安迪已经不再相信他的话了,于是,他打算自己救自己——越狱,带着典狱长的罪证越狱。这也是对自己犯罪的一种救赎。影片之所以在后来给了安迪自由人的身份,就是因为安迪已经为自己的行为受到了惩罚,坐了二十年的牢。这二十年并不是冤狱——安迪自己也这样认为——他已经为罪行受到了惩罚。所以,尽管安迪的越狱依旧是一种犯罪,但是他还是获得了自由。片子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我们都可能有过错,但是当过错罪不至死时,我们要身体力行并从良心上进行忏悔,但是一定不要放弃希望,要努力的解救自己,从希望中得到力量,从而走向光明!
在这部片里有提到过关于《圣经》,典狱长曾经引用过圣经里的话语,但是,毫无疑问他只是一个伪,他是借基督之名行魔鬼的事。但是他说过一句话是对的“你们得救的道就在里面了”真正的救赎不是肉体的救赎,而是灵魂的救赎,而这个只有上帝才可以做的。
其实我们的社会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些囚犯在走出监狱后,得不到妥善的安排,社会对其又歧视和不尊重,导致他们失去了面对世界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希望,因此很多人再次放弃了自己,有的是不断地在犯罪,为了生活;有的在犯罪是为了回到监狱中;更甚的是,一些人彻底对世界绝望,选择死亡。这都是为什么?当然他们自己也有责任,因为没有学会坚守自己的信念,但更多的是因为社会,没有愿意再给他们一次机会。所以我们更应该反省一下现在的社会行为,是否公平。
我想,就算是一个犯人他都会有自己的自尊。也会有平等对待的权利。所以何不用爱和宽容来接纳他们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犯罪的原因,无论知不值得同情,我们都要相信人心灵深处的那点的善良和真挚。走进一个人的故事的时候,你可能会找到原谅他的理由,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他们的旁观者,但是我们可以学着去用爱心接纳和相信他们。
?肖申克的救赎》给了我很多的感想,它给我最大的感想是相信希望,持守信念,努力行动!
还记得安迪给瑞德的信的最后一句吗?“既然你都走了那么远了,那也许你能再走远一点!”所以不要轻易绝望,自己已经走到今天了,就要咬咬牙再走远一点,或许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加油!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4
最彻底的毁掉一个人,不是折磨他的肉体,而是毁灭他的灵魂。
几米见方的小房间,渺渺可见的光线,形态各样的“邻居”,凶狠恶毒的狱警,贪婪虚伪的典狱长,这是鲨堡监狱生活的主调,是犯人们朝夕所处的生活环境。在这恶劣的环境里,有人失去希望,精神崩溃;有人摊手妥协,向体制低头。而安迪的心中,始终充满着对自由的向往和永不磨灭的希望,即使在瑞德“希望是一个危险的东西”的提醒下,尽管在监狱“博格斯三姐妹”的折磨和侮辱下,即使在翻案的希望被典狱长抹去的黑暗下,他的灵魂也始终保持着坚韧。
“害怕让你被禁锢,希望你能自由。”从始至终,安迪从未停止过对所有人灵魂的救赎。为狱警办事换来的冰啤酒,建设起的监狱图书馆,响彻整个监狱的《费加罗的婚礼》,安迪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囚犯们重燃希望,脱离体制,向往自由。他不是一名囚犯,他是鲨堡监狱的救赎者。即使在他已经将隧道挖好后,也没有马上离开,而是抱着最后一丝成功救赎他人的希望留下。
可惜,现实不是童话故事。虽然安迪始终在努力去救赎,但可惜的是,在已经体制化的监狱里,囚犯乃至狱警的灵魂都早已被深深的囚禁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在狱中居住长达五十年的老图书管理员老布,在获得假释时情绪激动,甚至险些为了留下而做出出格的事情。在他完全被体制化的灵魂里,人性早已被摧残的残破不堪。出狱后,他的生活也始终无法进入正轨,他已经完全与世界隔离了。“博格斯三姐妹”同样是这种可怕体制下的产物,在被扭曲的人性驱使下,他们做出了一件件令人作呕的变态行为。除了瑞德,其他囚犯也始终没能理解安迪的所作所为,只当作饭后谈资,津津乐道。他们没能理解安迪的用意,最终使得安迪在汤米死后失去了拯救其他囚犯的希望。
瑞德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不行在他假释请求的一次次被驳回,幸运在他是唯一一个真正得到安迪的救赎的人。他是这部电影中的那成为现实的希望,他的灵魂最终拥抱了自由。整部电影中,他的内心独白是他逐渐拥抱希望的见证,他对自由的向往,使得他和安迪一样脱离了体制的束缚。
强者自救,圣者救人。安迪是一名强者,而圣人何在?无人可知。正如庄周《逍遥游》中所诉“圣人无名”,没有人知道圣人所在,也正因如此,没有人是真正的圣人。当你为一个乞丐捐款时,你是否真正帮助了他?也许他在得到捐助之后,更加没有靠自己努力去生活的信念,灵魂陷得更深。你的帮助是否能称之“救赎”,答案不得而知。
也许我们真正需要寻得的,不过是对自己,仅仅是对自己灵魂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5
认真地看完两遍《肖申克的救赎》,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真的使我感动不已。不仅仅是安迪与瑞德之间深厚的友谊,也不仅仅是安迪经历千难万险,最后成功地逃出肖申克监狱,而是在那个黑暗、肮脏的角落,总有为拥有自有和希望的抗争,就像黑夜中的零星光亮,微弱却又强大。
肖申克监狱对所有犯人来说是个特殊的存在,老布鲁斯就是一个例子。被监禁了50年的他得知自己获得假释后变得疯狂,不是重获自由的欣喜若狂,而是因为即将离开而惶恐不安。他与外面的世界已完全脱轨,在肖申克里他是一个重要的人,而在外面,他就是一个获得假释的老监狱犯。每天生活在惶恐中的他甚至想要违反假释条例重回肖申克,那个他称之为“家”的地方。这荒唐的行为看似不可理喻,但瑞德却一语道破玄机,“你刚开始会痛恨这里,然后是逐渐习惯,最后依靠他,无法离开”。肖申克监禁了他们的身体自由,更监禁了他们的精神自由。刚开始他们会愤恨,渐渐开始沮丧、抑郁,到最后放弃希望,麻木地活着。因为只有这样行尸走肉般才能不被心中希望折磨到疯狂。哀大莫过于心死,这才是肖申克最可怕的地方,不是强迫你放弃心中所有美好的信念,而是让你自己抛弃它,眼睁睁地看着它流出你的身体,流入这片肮脏浑浊的脏水里,但却放弃所有的抗争,这是一种可怖的禁锢,或者用瑞德的话来讲,叫做“体制化”。
其实,片中的肖申克是一种隐喻,对现实生活的隐喻。我记得几年前看到过这样一个笑话。问一个小男孩,以后长大以后想做什么?答: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买个大房子,娶个好老婆,生个胖儿子。又问:那你想让你儿子以后做什么?又答: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买个大房子,娶个好老婆,生个胖儿子。刚开始看到的时候忍俊不禁,但细细一想却有种无奈之感。这暗讽了一种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房子、车子、儿子、票子,被这些捆绑着失去原有自由的人被定义为拥有优越生活的人,而没有的则是一个失败的人或者是还没成功的人。在这样普世的价值观下,大家都被体制化了,犹如一个个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每个人的肩上都背负着巨大的担子,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前行着,生怕有一天一无所有,纵使心中有那么些冲动与激情,有愤恨或呐喊,也被这一日日的重复与一日日的重担消磨殆尽,而后习惯着这样的'生活,放弃心中的一些看似荒唐的冲动的执念,麻木地按部就班地生活,到后来,依赖者甚至不自觉地维护着这样的价值观,想要成功,获得别人羡慕、赞赏的眼光。到最后想起年轻时的那个冲动荒唐的梦时一声叹息,遗憾地看着它随风远去。即使心中有许多无奈也没有抗争,这就是现实中的肖申克监狱。
难道他们心中没有存在些许希望?我想是有的。就像片中的瑞德,纵使他警告安迪“希望是危险的,会令人疯狂,在这儿是没用的”但是当他接过安迪送给他的口琴时,他没有吹响,他说还不是时候。应该是想等着他重获自由的那一刻吧。但是仅仅有希望是不够的,要转化成一种行动,一种坚持和抗争。对于监狱里的人来说,自由不是轻而易举的,自由是光辉的,但是黑暗是背景。自由有时是一种的心中的精神,一种不愿意屈服的态度,即使在这个黑暗的角落也可以像穿了一件无形的外套,自由漫步在这个四角的高墙之中。自由有时要靠一时依附强权得来的,像安迪一样,依附看守长换得一刻晌午和“同事们”喝啤酒晒太阳的自由,是依附典狱长以换得一个建图书馆的机会。自由更是一种不畏一切的勇敢抗争,是回荡在肖申克上空的《费加罗的婚礼》,是强忍恶臭爬过整整5个足球场那么长的臭下水道,为了怀抱太平洋的抗争。
言之命至,人随已愿,是践行着与自由的誓约,不顾一切地争取。生活中的希望总会随着你的期许出现。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三毛一样,不顾一切地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但生活中总要有些时刻,可以不顾一切、不计后果地去怀抱希望,自由地实现理想吧。人总得有希望与信念,这是个好东西,好东西是不会流逝的。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通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