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参考7篇

时间:
pUssy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需要撰写详细的教案,以指导课堂活动的进行,我们在撰写教案时,常常会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下面是淘一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参考7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参考7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当一个数为整数时,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学难点:

理解“÷”转化为“×”的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18的意义。

2、一辆汔车2小时行驶90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1)口述算式和结果。

(2)板书:数量关系:速度=路程×时间

二、新授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数除以分数,当这个数是整数时,怎样计算整数除以分数?

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分数

(1)教学例2:出示例2,弄清题意后,由学生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18÷ (出示线段图)

(2)推导18÷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分两步进行计算

第一部分:求小时行多少千米。

提问

1)、小时里面有几个小时?

2)、2个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1个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即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明确:因为2个小时行18千米,所以要算18÷2,也就是18×(千米)。第二步: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

提问

1)、1小时里面有几个小时?

2)、1个小时行驶18×(千米),那么要求5个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算式应该怎样写?

明确

1) 为1小时5个小时,所以,要算18××5,也就是18×。

2) 18××5用18×代替,因为18××5=18×。(这里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根据上面的推想,板书:18÷=18×,=45千米

答汔车1小时行驶45千米。

强调

1)18÷不便于直接除,把它转化乘法。

2)18÷=18×,“÷”转化为“×”,被除数不变,除数发生了变化。

3)是的倒数,即的`倒数是。

2、小结:引导学生归纳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整数除以分数可以转化为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三、巩固练习

1、在( )里填上适当的分数,使等式成立。

15÷=15×( )10÷ =10×( )

8÷=8×( ) ÷9=×( )

2、列式计算。

(1)一堆煤,每次用去 ,多少次才能用完?

(2)王晶小时做15朵花,1小时做多少朵花?

3、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

四、作业 练习八第1——4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设计说明

波利亚提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探究学习是体验学习过程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这意味着教材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素材。

本教学设计从六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及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提出问题、探究计算方法、对比优劣,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收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1.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

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了以前学习的知识,根据数据的'具体特点,学生借助转化思想把分数与小数进行互化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灵活性的理解与掌握。

2.在对比中完成方法优化。

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发散思维而忽视学生思维优化的训练。在学生多种算法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最优算法,从而让学生明白:在计算小数乘分数的时候要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计算。

15×=×15=×=

2.引入新课。

师:上面的题你会计算吗?它们各是什么类型的分数乘法?你能说一说是如何计算的吗?

(学生回答)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老师为你们知道的这么多而感到骄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运算。

(板书课题:小数乘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回顾已学的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知识的迁移做好准备。

⊙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获取信息。

(1)课件出示教材8页例5情境图(不含问题),组织学生交流图中的信息。(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2)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小组交流后汇报。

(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2.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1)组织学生理解的意义。

师: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对题中的和问题的理解。

(交流汇报:尾巴的长度是身体长度的,求尾巴的长度,就是求身体长度的是多少)

(2)列出算式。

师:根据刚才的理解,你能用算式表示出这两个问题吗?

生1:求松鼠欢欢尾巴的长度,就是求2.1的是多少,可以用2.1×表示。

生2:求松鼠乐乐尾巴的长度,就是求2.4的是多少,可以用2.4×表示。

3.探究计算方法。

(1)探究2.1×的计算方法。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道题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一个因数是小数,另一个因数是分数)

师:那么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汇报。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1、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将已学的“比的认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从而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化简比、求比值,并能合理地应用比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向学生渗透对各类知识点的整合、梳理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2、新设计

1、串联信息,整合单元复习内容。

2、沟通联系,自主搭建知识网络。

3、聚焦对比,分析说理易混知识。

4、数形结合,提炼方法优化思路。

3、学情分析

厦门市群惠小学六(4)班学生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更好地以学定教,我通过前测,对学生平时学习中的薄弱知识进行查缺:求比值和化简比混淆了;比的应用中,没有掌握解答的关键与诀窍。针对学生学情和复习目标,本课设计融入四元素:激趣+梳理+补缺+挑战,并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建构知识网络图;能够熟练比的化简以及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第1~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3)计算:

123333??????666101010

计算333??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101010

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师:每人吃2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9

222问:一个人吃了块,三个人吃了几个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块。让学生999

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2222?2?262订正时教师板书:++===(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999939

2蛋糕的图片)3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

22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3。再启发学生说出?3表99

2示求3个相加的和。9

2(3)比较?3和12×5两种算式异同:9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2不同点:?3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9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22222问:?3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的和。板书:++。学生计算,99999

教师板书:2?2?22?362??。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9993(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2?32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3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99

观察结果:2?32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99

(3)概括总结:

2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3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9

22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3是用分数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99

作分子,分母不变。

2根据?3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进约得9

2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3按简便方法计算。9

(启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反馈练习:

(1)看图写算式: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2)口答列算式:

3333???=()×()4444

3个13是多少?5个是多少?1010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计算:

25?4?81512

先让学生讲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然后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若乘得的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四)作业。

练习一5、6题。

第二课时:一个数乘以分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4-6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3?5?1?21087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二、新课。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人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一个数乘以分数)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3(1)第一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5

3指名列式,板书:?35

333问:?3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或求的3倍。555

3(2)出示第二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怎样表示半瓶?5

指名回答:半瓶用131表示;式子为:?。252

3133131说明:?是求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的是多少。板书:求的。5255252

32(3)出示第三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53

323232指名回答,板书:?,问:?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的。535353

2.引导学生小结。

①.指出三个算式都是分数乘法,比较三个算式的不同点: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数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法的意义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齐读课本的结语。

练习:

.课本的做一做1、2题。

.说一说下列算式的意义。533?8?754

3.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3(先出示第一个问题)。

问:你根据什么列出式子?

11得出: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列出式子:?。25

问: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那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例3的图(1)11问:公顷的是什么意思?251公顷怎样表示?2

出示例3图(2)

要求学生观察图(2),问:在图中

111?11?引导得出:??252?51011的对于1公顷来说,是1公顷的几分之几?25

观察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出示例3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列式,教师再出示例3图(3)11131问:已经求公顷的是公顷,那么公顷的应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多少公顷?252?525

131?33?板书:??公顷)252?510

(2)引导学生小结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观察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计算方法?

教师归纳,再看书上结语。

再说明,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323?22?例:??535?35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一、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教材第48~49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及各部分名称。

2.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会正确读、写任意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

2.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的图)

1.师: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感受?(组织学生同桌交流,然后点名学生回答)

2.师:图中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 cm,宽10 cm。我们可以怎样表示它们长和宽的关系呢?

学生交流得出:

(1)用比较多少的方法来表示:长比宽多5 cm,宽比长少5 cm。

(2)用倍数关系来表示:长是宽的15/10倍,宽是长的10/15。

3.引出新课。

师:在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除了可以用“多多少、少多少、几倍、几分之几”来描述外,还可以用“比”来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的知识。(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比的意义。

(1)同类量的比。

师:这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长是宽的15/10倍,可以说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那么宽是长的10/15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是几比几呢?

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教师小结:长和宽都是表示长度的量,属于同类量。所以无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我们把这类比叫做同类量的比。

(2)非同类量的比。

课件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 km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km。

①师: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回答用“42252÷90”求出速度。

②师:除了用除法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外,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也就是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因为这里的42252 km与90分钟是两个非同类的量,所以比也可以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3)归纳比的意义。

师:结合上面两个例子,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比吗?

学生试说,教师小结: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比的意义,组织学生齐读)

2.教学比的读、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1)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上半页的内容。

师:你学到了哪些比的知识?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2)明确比值的求法和表示方法。

师: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这里的3/2。(板书:比值=比的前项÷比的后项)

教师提示: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师:观察上面的式子,你能发现比与除法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下表:

教师总结:比与除法、分数联系紧密,但又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各自的意义不同。所以在表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时,要说“相当于”,而不能说成“等于”或“是”。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学生回答)

第1题:6 8 3/4 1.8 2.4 3/4

第2题:1/8 4

2.完成教材第52~53页“练习十一”第1、3、5题。(第1、5题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点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第1题:(1)14 8 7/4

(2)16 10 8/5 10 26 5/13

(3)18 12 3/2

第3题:5/9 15/4 7/9 1.6

第5题:7∶5=1.4 2∶1=2

23∶20=1.15

菠菜的钙、磷含量比最高,茄子最低。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比的意义是什么?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比的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知识点较多,有比的意义、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有比值的概念及其求法;还有比与除法、分数的`区别与联系等。针对本课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讲导结合,理解比的意义。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认知,所以主要通过教师的“导”,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并通过同类量和不同类量的比,引出比的意义。

二是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看书自学的方式,在学习中通过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结合教材,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工人种植一批树苗,已种植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2∶5,下午又种植了36棵,这时已种植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5∶8。这批树苗共有多少棵?

分析: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可以将与比有关的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解答。

已种植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2∶5,也就是已种植的棵数是总棵数的2/5。又种了36棵后,已种植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5∶8,即此时已种植的棵数是总棵数的5/8。所以36所对应的分率是5/8-2/5,即36是总棵数的5/8-2/5。求单位“1”,用除法计算。

解答:36÷5/8-2/5=36÷9/40=160(棵)

答:这批树苗共有160棵。

解法归纳:把与比有关的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解决时,关键是根据已知比正确得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相关知识阅读

奇妙的比

张扬和李明在争论一个问题。张扬说:“比的后项不能为0,可是,前几天中国女足还以3∶0的成绩战胜了美国女足。这里的比的后项就是0,为什么呢?”

李明笑着说:“比赛中的3∶0,与表示倍数关系的比是两码事。虽然读法、写法都一样,可它们的意义不相同。表示倍数关系的两个数,也可以表述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由于除数是0没有意义,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而比赛中记录的3∶0,不表示两个队得分的倍数关系,只表示比赛双方的进球的个数,只是借用了比的写法。”

张扬佩服地点了点头。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2、使学生巩固五年级的相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一、 课堂教学常规的说明:

1、上课的各项要求说明等。

2、练习的各项要求说明等。

3、其他说明。

二、 复习旧知:

(一) 填空:

1、分数单位是1/8的`最大真分数是( ),最小假分数是( ),最小的带分数是( )。

2、1米的3/7是( )米,3米的1/7是( )米。

3、一座挂钟的分针长10厘米,时针长7厘米,一昼夜,分针尖端走了( )厘米,时针扫过了( )平方厘米。

(二) 解决问题:

1、一个正方形的周长与圆的周长相等,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3.14米,圆的半径是多少米?

2、把一些桃平均分给12只猴子,正好还剩1个;如果平均分给8只猴子,正好也剩1个。这些桃至少有多少个?

3、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车在超过中点10千米的地方与乙车相遇,已知相遇时甲车行了140千米,乙车行了多少千米?

4、一根钢管长3米,重4千克,这样的钢管每米重多少千克?1千克这样的钢管长多少米?

5、甲6分钟做13个零件,乙8分钟做17个零件,丙12分钟做25个零件,比一比,他们谁做得最快?

6、如果用两根长62.8厘米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圆形和一个正方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些?大多少平方厘米?

7、将一个直径是12厘米的圆分成64等份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8、一满瓶油连瓶重650克,用去一半后连瓶重400克,瓶重多少千克?油重多少克?

9、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5.7米,在花坛周围铺一条宽0.5米的环形小路,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0、一捆电线长178米,装了8盏电灯,还剩下4米,平均每盏灯用电线多少米?(只列方程)

(三) 拓展练习:

1、某汽车站有甲、乙、丙开往三地的汽车通过,甲车每隔15分钟开过此站,乙车每隔10分钟开过此站,丙车每隔12分钟开过此站。现三辆汽车在同一时刻从此站开过后,再过多少时间又同时从此站开过?

2、(1)工人们修一段路,第一天修了公路全长的一半还多2千米,第二天修了剩下的一半还少1千米,还剩20千米没有修完。公路的全长是多少千米?

(2)有一桶油,每次抽出桶里油的一半,连续这样抽了5次后,桶里还有油10千克,求这个桶里原有油多少千克?

3、周燕有一盒巧克力糖,7粒一数还余4粒,5粒一数还余2粒,3粒一数正好,这盒巧克力糖至少有多少粒?

4、甲、乙两人原来一共有46元。甲买一本故事书用去12元,乙买一本科技书用去18元,这时两人剩下的钱正好相等。甲、乙两人原来各有多少元?

5、公路上一排电线杆,共25根,每相邻两根间的距离原来都是45米,现在要改成60米,可以有几根不需移动?

6、一个最简真分数的分子,分母是两个连续自然数,如果分母加上4,这个分数约分后是2/3,原来这个分数是多少?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思路: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目标或者自定的目标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经历分类和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但是专门让孩子被动的认知让整个课堂很枯燥,孩子也没有兴趣。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时候,我想采用一系列游戏的方式和方法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小组找家》《男女小朋友找家》《小小花果山》《美丽的大海边》,一环接一环,让孩子在新奇的时候就结束,意犹为尽,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孩子在玩中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后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选取学生习惯的生活环境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和比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信息窗是帮妈妈分类放衣服,通过妈妈和小朋友的谈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学习比较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么栏目中比较远近宽窄,达到宽展巩固的目的。

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学校处于城市,教室里设有多媒体,利用课件让学生投入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家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教材的生活场景基本差不多,所以对于孩子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大小多少轻重高矮的分类不是太难。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参考7篇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参考8篇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7篇

二年级上册教案参考5篇

人教版一年级音乐课教案7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5篇

人教数学六上教学工作总结参考6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8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篇

三年级人教版英语下册教案8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参考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