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才会写出让读者产生共鸣的作文,优秀的题材是写出好作文的基础,淘一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年味》作文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年味》作文篇1
年味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是屋外烟花闪耀时飘进鼻中的那一股幽香,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年夜饭中美味的饺子,是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道一句“过年好”的友善与和谐,是整条街挂着喜气洋洋的大红灯笼的那种喜庆的场面,上述种种,不是都体现了浓浓的年味吗?
所谓年味淡了,实际上是相对而言的。旧时,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都说“吃过腊八饭,把年来办”,人们对于过年的重视程度,由此也可见一斑了。而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日子越过越好了,自然不比以前一年到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穿新衣,吃到好东西,所以全身心操办年节的劲头也没有了。
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几千年来沉积下来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越来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被无情的抛弃。从前所有手工制作的产品现在几乎都可以用生产流水线搞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无需面对面,被现代网络通讯取代,没有了“欲寄彩笺兼尺素”的绵绵情意。许多传统的东西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求生,年味也越来越轻,越来越淡。
转眼已经到了羊年的末端,新的一年即将来到,以前人们常常用“猴年马月”来表达一个遥远的时间点,现在已经来到,那么我们再也不能让时间悄无声息的溜走,让我们一起去寻找那失落的年味吧!
我们中国人大都把春节叫做“过年”,“年”是一种凶猛的野兽,每到寒冬将至新春将来的夜晚便出来食人,使人们不得安宁。于是人们在和“年”的搏斗中总结了一个规律: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因为年害怕明火与爆炸声,所以便逃得无影无踪了。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回家团聚、守岁、挂红灯笼、贴对联、燃放爆竹的风俗习惯。
而我认为其中年味最浓厚的是放鞭炮了,新年的钟声一响,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便此起彼伏的响了起来,整个天空都被烟花映的五彩缤纷的,渲染着过年的气氛。最温情的时刻是子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喜气洋洋,全家人欢聚一堂,各种小菜摆满了餐桌,一家人开怀畅饮,说着各种各样的吉祥话,既大饱了口福,还温暖了心坎。
失落的年味如今还可以被唤醒,但需要大家的一致行动,从无论多远都要回家过年做起,从放下手机陪父母看春晚做起,从和小孩子们一起玩乐做起……
中国的春节,你的色彩,你的味道,你的温暖,是离家在外的游子永远追逐的目标,也是盼望团圆的家人永远期待的对象。
《年味》作文篇2
我始终觉得城里不算过年,只有老家才是过年呢!每年,我就盼着寒假快点来到,最盼望的是父母放假前把我托人快递回老家的那几天。那爽,只有和我一样尝过的小伙伴才可意会。
腊月二十八要打年糕了,爸爸还没赶回家。爷爷、叔叔等男丁就要去村里打年糕,我作为小男丁自然也是不能缺的一员。妈妈只能带着妹妹一个劲地叮嘱我,叮嘱啥?早被打年糕的兴奋代替了。
打年糕喽。首先是掺米,所谓掺米就是把糯米和晚米按相应比例掺在一起。再是蒸米,用三个大灶,分别架上相应的三个木蒸桶,等到米的颜色变暗了,就在里面放红糖。等红糖融进了米中,就向旁边的人喊一声:“铲糕板”。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打糕了。刚做好的糯米放进打糕槽里,一个人用打糕杵用力打年糕,这时旁边要有一个人配合着翻年糕。打一下,翻一下,就像闹钟里的齿轮一样有规律。
制糕了,该我们这些愣小子上手了。把打好的年糕放在一张长长的案板上,由两个制糕的叔叔搓成长条,我们负责在漂亮的模具上抹油,抹完油的模具,用力按入年糕,做成花式年糕。我们起先还老实地按,后来十八般武艺全上了,捶,拍,打……不少半成品的年糕悄无声息落入我们的肚子里。制糕的叔叔总摇着头,笑眯眯地来一句:“你们这群小馋猫!”“吃饱了才有力气抹油嘛!”不知哪个坏小子居然来了这么个理由。逗得所有的叔叔伯伯一起哈哈大笑,我们更加是借机再往嘴里塞一口。
对于一个“标准吃货”来说,吃分岁酒可真算是让我大饱口福了。所谓“分岁酒”则是温州人对年夜饭的叫法。外婆家住在山上,坐落在青山的怀抱中。土鸡、土鸭,土灶台,连烧火的燃料都是枯树枝、落叶。原始的美味,让人馋涎欲滴;龙虾、螃蟹、蛤蜊、海带炸虾……温州海鲜,让你舌头都鲜没了;炒面、炒年糕、玉米饼,让你吃到喉咙口都不腻……家家桌上有鱼或者芋,“年年有余”的好兆头,大概到处都一样。
各位小伙伴,老家温州是可以放鞭炮的。这个一定让你们无比羡慕。大年初一早上要放“开门炮”。先放“百子炮”。再放三声大炮,大炮要朝天放,保证声声放响,除旧迎新,蒸蒸日上。
赶上了好时代,乡村年味年年新,微信红包,鲜花迎春……老年味更浓,新年味更多。我爱你,乡村的年。
《年味》作文篇3
今天已经是大年初五啦。周围没有了鞭炮的响声,总觉得少了点年味儿,它去哪儿了呢?趁着今天天气不错,我和一起去月河街找找年味儿。
呀,原来年味在精美的糖画里。做糖画的老推着小车,身边围了一群人。我好不容易挤进去,迫不及待地对老说:“奶奶,给我做头吧。”“好的,小姑娘。”她乐呵呵地说道。只见老奶奶用勺子舀起一勺焦糖,熟练地在面前的板上作起画来。她先画出一头的轮廓,再挥舞着手浇洒出小猪的头部,然后勾勒出小猪身体上的线条,最后给小猪添上了四条腿和细细的尾巴。不到两分钟,一头胖胖的小猪就诞生啦!
呀,年味儿在可爱的面人儿里。做面人儿的老只要用几种颜色的面混一下,美猴王的虎皮衣就做好了。没过多久,孙悟空就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老的手特别巧,光头强、孔雀、花朵等等都不在话下,一会儿功夫就全捏好了。我忍不住赞叹道:“爷爷,您的手艺真是太好了!”
呀,年味儿还在美味的粉丝煲里。我们来到一家小吃店,这儿人来人往,被游客挤得水泄不通。我们点好小吃就坐了下来。我环顾四周,中间的炉子正炸着萝卜丝饼,游客们耐心等待着属于自己的美味;右手边的烧烤炉上,羊肉串和烤鱿鱼正发出“滋滋”的声音,好像在演奏一支美食“交响乐”。所有的桌上都放满了美食,大家正津津有味地品尝美味。粉丝煲还没上呢,但我大老远就闻到了那令人垂涎欲滴的香味。服务员把粉丝煲端到我面前,我开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鲜嫩的牛肉,脆脆的白菜,小巧的鹌鹑蛋,在我的口中一一滑过,一下就进入了我大胃王的肚子!这味道太鲜美了,鲜得我眉毛都要掉啦!
年味儿,还在陶笛悠扬的声音里,还在“月河阿炳”的二胡旋律里,还在抬头就能瞧见的大红灯笼里……年味儿,原来到处都是啊!你们,感受到了吗?
《年味》作文篇4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乡村,那里过年非常热闹。过年前,大家都在自己的房门前贴上对联,还挂上红彤彤的灯笼;过年时,大家都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到处都会有人放鞭炮。这浓浓的年味总是让我难以忘怀。
除夕,我们全家在一起吃年夜饭,饭桌上有各种各样好吃的菜,热乎乎的汤,香香的肉丸,好吃的土豆泥长辈们乐呵呵地给小孩夹菜,倒汤,还会发压岁钱,祝福小孩新年学习进步,快乐成长;小孩们呢,也笑嘻嘻地跟长辈干杯,敬酒,祝福长辈身体健康。那一天,整个屋子都热腾腾,喜气洋洋的,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好温馨啊!吃完年夜饭,那就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时候了,为什么呢?
因为,我可以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去放鞭炮啦!那可是我迫不及待地着拿着各种烟花炮竹到屋子外面空地去放,“哔哩哗啦”几支小烟花聚在一起挺壮观。突然间遇到大人们放的花,我们又会躲回屋子里看“隆隆隆隆”“噼里啪啪”,烟花像花朵一样绽放开来,五颜六色,绚丽夺目。这时,家家户户会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互相拜年,大声说着“新年好”“身体健康”,好热闹!
新年到了,妈妈告诉我人们放鞭炮是为了赶走传说中的年兽,还有一种说法是赶走旧年的坏运气。我问:“地上的鞭炮为什么不扫掉呢?”妈妈笑着回答:“因为人们这些碎屑代表着红红的好运气。”果然,第二天我早晨起来一看,各家的院子门口都是红红的一片,远
远看去,红扑扑一片,像红地毯一样。
我喜欢家乡的年味,因为在家乡过年特别有味道!!
《年味》作文篇5
年俗是指春节习俗,春节俗称“过年”。那什么是“年”,又为什么要过年呢!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炮竹声,年兽浑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皇而逃。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春节”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这一天,可中国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早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也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俗语。腊月初八就是腊八节,又俗称“腊八”,有着喝腊八粥的古老习俗。喝上一碗腊八粥,祈福新的一年平安吉祥。也有泡腊八蒜的风俗,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名家商号要在腊八这天拢账,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北京城还有“腊八粥,腊八蒜,放帐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的民谚。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八节过完之后,人们都开始置办年货了,还会买春联,窗花,“福”字,年画,爆竹等等。这都是过年的习俗,都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街上人来人往的,年味已经十分足了。
接着就是腊月二十三了,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腊月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庙,道观则在腊月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后逐渐演化为“二十三,过小年”的说法。
过完腊月二十三就过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穷运,晦气通通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其中民间还有“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俗语和习俗。
年是游子的盛会,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不管多远都要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中国有说不完的年俗,道不尽的风情。
《年味》作文5篇相关文章:
★ 写5月作文5篇
★ 5班级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