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读后感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讨书中人物的心理与动机,读完一本书后,认真撰写读后感是自我反思与成长的重要环节,以下是淘一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论语中关于孝的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论语中关于孝的读后感篇1
今天,我读了《论语》,使我懂得了很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其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说,“对于学习,懂得它不如喜欢它,喜欢不如能以学习作为快乐的事情。”我觉得孔子说的很有道理,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时期,刚刚在学习的起步阶段,对于学习不能嘴上说说喜欢,没有实际行动,不然就不会有好的成绩,今年暑假妈妈给我报的兴趣班就说明了道理,两门兴趣班,一门是写作,一门是奥数,两门当中,我比较喜欢奥数,所以经常做奥数课外练习,把做奥数题目当成了一种乐趣,写作就是完成了老师平时布置的作业,所以在考试时,奥数成绩比写作好,这说明我们如果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会很成功的,所以我以后在学习时,不能偏向学科,要全面喜欢,这样才会全面进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意思就是说“三人在一起行走,另外两个人当中,一定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那好的跟着学,对不好的地方则加以改正。”意思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虚心向别人学习,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但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记得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好多同学都不跟她说话,甚至有的同学看不起她、嘲笑她,有一天,我们在操场上玩,突然一个小班的小朋友在爬绳梯的时候,爬到一半,爬到半空中,晃来晃去,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很危险,只能在大喊大叫,这时老师却不在,好多同学着急了,有的大喊大叫,有的跑去找老师,只有她不慌不忙,跑到传达室里拿了一把椅子,让小班小朋友站在椅子上,这才脱离危险,这时操场上响起了一阵掌声,送给她一个大拇指,虽然她学习不好,但她也有自己的优点。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改正他人的短处。
老师和家长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这次暑假古诗词学习,使我更加懂得了学习的乐趣。
论语中关于孝的读后感篇2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中关于孝的读后感篇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论语中关于孝的读后感篇4
窗外的风正呼啸着打在窗户上,透过玻璃,我可以看到猛烈的北风把奄奄一息的枯叶拉扯到了远方。远处的马路上寥寥的几辆汽车飞快的驰过,卷起落叶,消失。而此时,我的内心却无比温暖——我翻开《感动中学生的100篇哲理散文》,静静地沉浸在感动中。
其中,这本书里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名为《感谢》的文章。
那是个很普通的一天,饥肠辘辘的作者回到家,拿起筷子就准备吃母亲已经做好的饭菜。可是这时,他的女儿对他说:“你刚才忘了跟奶奶道谢。”作者想了想,觉得自己这段时间确实愧对母亲,没有关心过母亲,甚至连对于朋友同事可以说的谢谢也省略了,于是他便对母亲说了五个字:“妈妈,谢谢你。”母亲听完后,说,“傻孩子,还跟妈说这些干啥”随后又去忙了。后来母亲才告诉作者,那是她最快乐,也最幸福的一天。就是这个小小的故事,让我的脑中涌现出了许多回忆,如同潮水一般——我们有没有像作者曾经一样,忘记了自己已经成长,母亲已经年老……
岁月划过母亲的脸颊,深深地印下年华,滑过母亲的头发,渐渐地染白黑发。我们早应该知道,那个温柔美丽的母亲迟早会变成需要孩子搀扶的白发老人。那个时候,我们会不会不关心那个老人呢?
读完了《感谢》,我反思自己的时候,会有一种苦涩涌上心头。母亲在不知不觉中老了,我却浑然不知,一直以为她还是那个年轻美丽的人。当我猛然间反应过来时,母亲变了太多。我们给身后一直支持着我们的那个人,竟一直都是背影。可是母亲何时向我们抱怨过呢,在她们安静温和的眼中,即使是我们的背影,她们也会快乐地微笑着——我的孩子长大了。我想,如果我们在那时回过头,一定会看到她们的眼底荡漾的温柔与幸福。
读完了《感谢》,我忽然想到,我多久没有感谢母亲了呢?于是,这天晚上我拥抱了刚回到家的母亲。就在那一瞬间,我浮躁已久的心忽然因为抱住母亲的充实感而沉稳了下来。母亲身上还有室外的冷气,感受着母亲衣服上的冰凉,我对母亲说了谢谢。母亲愣了一下,然后好笑的对我说:“今天怎么了,谢什么啊。”和文中母亲反应如此相似的我的母亲,也让我愣住了。我这才发现,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从来都是无私的忘记自作默默做的一切。
我曾经无数次伤害过母亲,因为作业问题而恼怒关心我肩上滑落的衣裳的母亲;秋游时,说母亲太唠叨。而我的母亲是个温柔的人,她只会悄悄退离我的房间。现在为母亲想想,假如我是母亲,当我听到那些话时,心脏必定会被猛烈地撞击一下。而就算是收到这样伤害的母亲,当我带着歉意提到这件事时,她回想了一阵,笑着说她忘了。
我很庆幸找到了这本书,它让我找回了遗忘的珍宝。如今,我正把我的珍宝捧在手里,想着永远不要忘记。
一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们什么。一本让人感动的书总会让人学会感恩,然而感动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心动,感恩是最美好的行动。这本感动的书唤醒了我的暖意,而那暖意,在我和母亲的心上,绽放了美丽的花朵。
论语中关于孝的读后感篇5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人必须要诚实守信,不要为一时的利益就撒谎骗人,而自己在后面吃更大的亏。
论语中关于孝的读后感篇6
我和父亲一起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通过我自己的理解与父亲的解释,我了解到了《论语心得》的内容以及《论语》的道理。
?论语心得》主要讲述的,就是于丹对于孔子的《论语》的感悟。内容分别有: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与“智”。然而,快乐也悄悄地隐藏在这三个字中。
“恕”,宽恕他人的错误行为,机能体现出自己博大的胸怀,又能感受到在宽恕了别人之后,心中的那份愉悦和清爽。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对夫妇的儿子因车祸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机撞人后立刻驾车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妇俩悲痛欲绝,有人问:“你们恨那个撞到你们儿子的司机吗?”夫妇俩说:“不恨。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儿子命不好。”这一信息传到了司机的耳中,司机倍感羞愧,便到公安局自首了。由此可见,宽恕的力量多么强大!
“仁”,爱一个人能够使那个人的心中充满。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能够从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关爱别人,就是仁,所以,我们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一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智”,了解别人叫做“智”。我们应该做一个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这句话是关于道德修养的,但是也让我们知道,了解他人是很重要的。当我们认识了他人,且能够知道他(她)需要的是什么,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快乐。
“恕”、“仁”和“智”,三个字集中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人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和快乐。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知识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其实,快乐就生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快乐;心不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不快乐。快乐是一种信念,我们要相信快乐一直在我们身边,让快乐永远生活在我们的心中。
论语中关于孝的读后感篇7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论语》如同沙漠中的绿洲一样,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内心平和,在炎炎夏日中收获一丝清凉。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性格,让我们能更加平和地对待工作中的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作为一名实习生,在公司总部机关人力资源部实习的这段时间让我感触良多。首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公司快速紧张的工作节奏。从公司领导到每一个同事,都在为“振兴华北”的共同目标努力奋斗,同事们虽然劳累但是充满了信心,这信心是对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心,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信心。
其次,让我深感震撼的是大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每天坚持学习。局副总经理、华北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程文彬曾在加强总部机关作风建设会议上指出:勤于学习,学无止境。程文彬在强调对标学习和开放性学习的同时,强调“系统内、部门内要互相学习,年轻人向老同志学,老同志互相学,学习的氛围一定要建立起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公司众多优秀的同事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对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告诉大家要想办好事情,就一定要做好准备,公司组织的“书香大讲堂”、经验交流分享会等学习活动,虽然和大家目前的岗位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短期收益”不明显,但日积月累,就会获得“长期收益”。
?论语》中讲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想读好这本书,就必须学会运用这句话。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在一起,做一个会思考问题的员工,做一个有悟性的员工。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的快速成长和进步。
于丹老师讲到:“《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尽管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但只要我们坚持阅读经典,并且在生活中不断践行“忠恕之道”,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最基本的做人做事准则,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热情为大家提供帮助,提升自我,尊重他人,那么不管外界的变化多么复杂,我们都能收获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论语》最让人感动的是其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孔子是一个讲求孝道的人。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如果问大家是否知道父母的年纪,相信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脱口而出,父母总在不知不觉间老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太忙,从来都不是理由,别找借口,也别留遗憾,放下手头的事情,给爸妈发个短信、拨个电话,聊聊家常。
论语中关于孝的读后感篇8
看看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结晶《论语》吧!说实话,我还没有能力把《论语》都看下来,可是以下两句就让我受益匪浅。
子路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为人光明磊落,勇敢正直。他很尊敬老师,但是孔子的课,他听不明白的就会向孔子提出,有疑问的甚至敢当着同学们向孔子质疑。所以《论语》中这样说:“子曰:‘由。诲女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认为子路这样的学习态度实际上是一种智慧啊!孔子的这句话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可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是这样做呢?
在班里老师说完一旦数学题总会问:“懂了吗?”大多数时间,只要大多数人说懂,小部分不懂的也跟着叫“懂了”。这常常让我内疚。我有时是那个大多数,有时是那个小部分,但是每当我不懂时,我总会犹豫片刻,开始“天使”和“魔鬼”的斗争。“天使”总让我,说实际情况,而“魔鬼”总是不顾一切让我喊“懂”或沉默不语。有时“天使”似乎胜利,可当我连“不”的口型都做好时,只要同座轻松地说:“太简单了,早就懂了!”我就乖乖地闭上了嘴。我就没有子路这样的智慧,因此我的学习总是让人不安一。
学习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学习上的诚信。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诚信。有人为了交朋友,明明喜欢深蓝色,见朋友喜欢暖色,就也说自己也喜欢暖色。我有一个朋友胖胖的,很可爱,我很佩服她的诚实。一次老师在垃圾桶边发现7个吃过的口香糖,“谁吐的?”没人回答,只见她站起来说:“我吃了2个,一个红的,一个黄的是我吐的。”她的脸因羞涩变得很红,可是她是唯一诚实回答的人。子曰:“人而无信,不其可也。打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得真对。一个人如果连说话都没有诚信,我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是可以的。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两小儿辩日》中的孔子面对两个小孩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不不懂装懂,绝不糊弄孩子。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读书能够懂道理,更为了好好做事情。小学最后一个学期看我的吧!
论语中关于孝的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