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作为一种反思工具,帮助我们思考个人的生活选择,读后感的写作过程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将感受转化为文字,淘一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邓稼先》的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邓稼先》的读后感篇1
小时侯,我曾经在书本上读到过邓稼先,那时我只是了解到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今天当我再一次阅读到这一篇由杨振宁写的《邓稼先》时,使我更深的了解了邓稼先的伟大,了解了他那高尚的品格,他那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伟大情怀深深地感动着我。
我在今天预习了《邓稼先》这篇即将学习的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时刻被邓稼先的伟大人格感动着。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强大,为了研究出原子弹和氢弹,不求功名利禄,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工作了十多年。最终成为我国的“原子弹之父”。
邓稼先把他一生的精力和时间都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他为了祖国抛弃了个人荣誉和家庭幸福。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祖国他什么都可以抛弃——包括他的'生命。
我们学习《邓稼先》就是要学习他的这种伟大的无私的高尚的纯洁的爱国主义精神!
《邓稼先》的读后感篇2
他在接到要做出“大炮仗”的时侯,便知道要制造原子弹,要长期出差在外,可他管不了那么多了。于是,他便开始专心致志的投入了原子弹的制作中。
苏联答应给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但是对方却撕毁了协议,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了,现在邓稼先只好一边读书,一边授课。他非常刻苦,有时他备课备到四点多,在办公室里睡两三个小时,天亮了继续工作。在那些日子里,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工作,一天到晚晕乎乎的,走在路上还想着原子弹,有一次竟连人带车掉到沟里。
经过了一番努力,终于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计算的轮廓勾画出来了。由于当时还没有大型电子计算机,所以只要有一小点错误就要用手摇计算机摇上九次,以便计算出正确的答案。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伴随着一声巨响,戈壁滩上腾空升起了烈焰翻滚的蘑菇状烟云。这震撼世界的惊雷向人们宣告:中国人被欺凌的时代结束了!之后,邓稼先等人又取得了氢弹试爆成功。
我想,这一定是邓稼先和其他工作人员刻苦研究和团结奋斗的成果。邓稼先那为了祖国富强而呕心沥血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虽然不能像邓稼先那样做出伟大的事来,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长大了之后也为祖国做出有贡献的事来。
坐在书桌前,静静地聆听着来自窗外的声音,这种声音,有些悲惨,但在悲惨之中,有夹杂着一些壮烈。它把我的思绪带进了那篇课文——《邓稼先》,让我不由自主的拿起书,再次浏览……
《邓稼先》的读后感篇3
这几天,我读了课本中的《邓稼先》。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感受极深。
?邓稼先》是一位与邓稼先有50多年朋友深情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写的。这篇文章通过把邓稼先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抓住他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回忆了他为中国“两弹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赞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并挖掘出这种性格和精神所产生的根源: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
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感受极深。这篇文章共有六个部分,读完第一、二部分我知道了邓稼先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两弹元勋,3、4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与邓稼先研究核武器时没有核武器专家的援助,五六部分写出邓稼先的敬业以及他逝世后作者写给他夫人的几句话。
邓稼先是一个忠诚坦白、从不骄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的伟大科学家,他的这种精神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邓稼先》的读后感篇4
今日,每当听见看见关于原子核弹的报道,总会想起《两弹元勋邓稼先》中,那位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双弹英雄——邓稼先。
报道主要写了邓稼先26岁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回国后用最短的时间造成氢化弹、原子弹,在一次拾原子弹骇片时,被放射元素所伤致癌,被赞为“两弹元勋”。
当读到邓稼先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条件,毅然拒绝了恩师与好友的挽留,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决心为祖国的崛起做贡献时,我十分震惊:要知道,当时,出国深造的机会少而珍贵,只有少之又少的中国人能享受国外优厚的待遇。但邓稼先,26岁考上博士后,这位“娃娃博士”没有忘记祖国,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土地,回到了中国。他有一颗报效祖国的心,为了祖国的强大,他可以放弃一切。到最后为查看原子弹情况,他深知危险却依然去试验区拾……这一切的一切是他为祖国国防科技的发展所做出的决定。邓稼先同志,为了报效祖国,做了那么多令人钦佩的行为,怎能不令人感叹呢?
现在,有多少人移居国外,在国外留学却迟迟不愿回国,留恋国外优厚的条件,忘记了中国这片养育他的土地。也许,在国外,你会有更好的条件,但当你有了所学所能,为何不像邓稼先一般,回到祖国,在这里为祖国的强盛践行一点一滴?如果你有学问,可以去当一名老师,滋润祖国的花朵;你有善心,可以自愿为祖国家乡做各种公益事业;也许你像邓稼先一样,是一位科学家,可能没有做出很大贡献,但每收获一点一滴,也都是国家的收获啊!
也许,我们不能像邓稼先一样作出如此杰出的贡献,但我们不管身在何处也不能忘记报效中华,心中永远要铭记着祖国,尽自己的努力为做点滴的贡献!
《邓稼先》的读后感篇5
邓稼先祖先是清代的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的美术家和美术史家。“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16岁的邓稼先随姐姐赴四川江津读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邓稼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被称为“两道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的研究中,邓稼先开展了炮轰原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的研制和组织工作。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治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邓稼先被评为“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邓稼先和郑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巨著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便在担任院长重任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为了祖国的强盛,邓稼先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生活条件。
《邓稼先》的读后感篇6
邓稼先爷爷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是我国的“两弹”之父。他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进入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他完全可以留在美国并可以拥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待遇,但他毅然回到了祖国。
回到祖国不久后,钱三强把邓稼先叫到办公室,对他说:“国家需要放个“爆竹”让你去做,怎么样啊?”他义无反顾地同意了。后来,他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做各种实验,终于发明了、氢弹,为祖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当个天文学家,我很佩服邓稼先爷爷的.学习精神,我一定要像他一样刻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学好各种知识来回报祖国。
《邓稼先》的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