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能够帮助我们培养观察力,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作文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模糊的词语,以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以下是淘一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收获类作文优秀7篇,供大家参考。
收获类作文篇1
有一次,我们去毛田镇水府新村舅奶奶家。一进门,我们就换上套鞋、草帽,准备去干活儿。
我们的第一件活儿是捡板栗。大人们爬在树上拿着长长的竹杆打板栗,我和莎莎姐姐在地上捡。咦!我怎么只见到一个个小刺球,没见到板栗呢?原来,小刺球就是板栗,我一个劲儿地用铁夹捡小刺球,捡了一大筐呢!捡完板栗,我们回到房子里,妈妈小心翼翼地捏着小刺球,用剪刀把它剪开。而我呢,用一根小木棍把本来就从小刺球里露出来的板栗弄出来。我尽力小心,可还是被刺球扎了几下,但我还是很高兴,我们收获了很多板栗。
收拾完板栗,我和莎莎姐姐爬上小山坡去挖红薯、摘南瓜。我们先把背上背的小竹篓放下,拿起锄头开始挖土,挖呀挖,咦!红薯怎么只露了一个头啊?原来菜土很硬挖不出来,我们又挖又刨,“战果”终于出来了。妈妈又给了我们一把剪刀,要我们把南瓜也弄下来。我接过剪刀,一把抓住南瓜藤,结果南瓜藤上的小刺刺到了我。我仔细观察南瓜藤,发现上面有很多“毛毛”。但这不是毛,是小刺。妈妈说:“你抱住南瓜,莎莎姐姐用剪刀剪。”最后,南瓜也是我们的手下败将。我们还顶着烈日去菜园摘了辣椒、青菜。我们开开心心地和我们沉甸甸的“战果”拍了张合影。
那天的收获真多啊!我终于知道了板栗没剥的时候是个刺球,南瓜藤上看似细毛的东西其实是刺!大自然真是无其不有,只要你能够用心去发现,就会有丰富的收获。
收获类作文篇2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和我约好的几个好朋友——吴志欢,张晓磊一起去地里玩。
我是生活在农村的,所以外面的天地很广阔。空地的中间是一口井,我们几个在井的周围追来追去,我们欢呼着,我们追打着。我跑着,跑着,心里默默地在喊:加油!加油!突然,我被一个硬硬的东西拌摔跤了。我猛低头一看,唉,原来是一只刺猬。这只刺猬看上去非常的“老”,它的刺都被天气的潮气打湿了,爬行的速度很慢,体形也是非常的大,几乎都蜷在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地方,动也不动。
我心想:这只刺猬好可怜啊,我把它带回家吧,在这里他只会被一些人狠狠地丢掉,或者被一些淘气的.小朋友当足球踢来踢去。我一回到家就给这只刺猬取一个名字叫做“精灵”,我特喜欢这只刺猬,我就把上次妈妈奖励给我的饼干一粒一粒地喂给它吃。看着“精灵”吃的这么开心,我也感到非常的开心。
这时,妈妈走过来对我语重心长的说:“我非常高兴你又长大了,变得更有爱心了,但我希望你的学习成绩也一样很棒,你行吗?”我回答:“我行的,妈妈,我会把学习成绩提高的!”
这个意外的收获,让我更踏实的走好自己的求学之路,再艰辛,我也无悔。
收获类作文篇3
快乐分为很多种,我们大家都渴望得到快乐,快乐到底是什么呢?快乐可以是和伙伴们玩耍时的嬉笑,快乐可以是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援手,快乐也可以是挑战自己,做一次大胆的尝试……一次去常宁宫的骑马的经历,让我收获了别样的快乐。
记得那一次,我们一家去常宁宫玩,到了骑马场,我看到一个个游客骑着高大的骏马,一副威武的样子,我的心里羡慕不已,流露出期盼的眼神,这时,爸爸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对我说道:“你想不想也试着骑一下?”我害怕地摇了摇头,内心充满了恐惧,我可从来没有骑过马啊!
这时,妈妈轻轻地对我说:“没关系的,不去试试,你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此刻,我的心里正在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矛盾极了,骑马场的叔叔也走过来,鼓励我说:“没关系,我来拉着马,不让它跑的.太快。” 一阵风呼呼地吹过,树叶“沙沙”地响着,仿佛也在鼓励我说:“加油,你一定可以的!”于是,我鼓起勇气,点了点头。
刚骑上马,我紧张极了,双腿不由自主地颤抖着,双手紧紧地抓住缰绳,眼睛也不敢睁开,牵马的叔叔说:“身体要放松,这样会更安全。”于是我调整呼吸,慢慢地放松下来,我内心的恐惧消退了许多,身体也随着马的节奏轻轻的摆动。马慢慢地跑了起来,渐渐地,我开始享受骑马了,微风从我的耳旁吹过,我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一位神气的女骑士,威风凛凛地骑着高大的骏马,驰骋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这种感觉是那么美好。
“如果你不去尝试,你是永远体会不到其中的滋味的。”每当听到这句话,我就会想起那次骑马的事,我的心里就会充满勇气和快乐。是的,那一次我战胜了自己,收获了别样的快乐。
收获类作文篇4
这是秋天,是丰收的季节。金灿灿的玉米,一串串、一堆堆、一垛垛,整个小乡村里热闹非凡,大家都在自己的农家小院里忙活儿着。
黑娃家里今年可是丰收了,他家院子里堆满了已经晾晒好的玉米,金灿灿的玉米堆的好像小山包,两个妹妹正在玉米堆前剥苞米,一个个玉米棒在她们的手里上下翻飞,一粒粒的小金豆子纷纷扬扬的落下,身后整整齐齐的堆放着剥完玉米的玉米芯。黑娃的媳妇站在长梯上,手里挑着一串绑好的玉米,努力地伸向屋顶,而黑娃此时正站在屋顶,他弯着腰接着举上来的玉米串,准备晾晒。“小心点,举稳了,”黑娃对媳妇说,“放心吧,我站的稳着呢,你把玉米都摊开啊,今天天气这么好,一定要把他们都晒完。”黑娃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又擦了擦额头的汗,动作麻利的接住了玉米串。那边铁蛋家也在热火朝天的忙活着,铁蛋爸站在家里的老槐树上,红红的.脸庞透出开心的微笑,他手中提着一条绳钩,铁蛋妈在树下把一串串玉米挂在钩上,铁蛋爸伸手拉绳向上拽,三下两下就把一串玉米提上去在树枝上挂好,小铁蛋在树下伸着头向上望去,他在帮助爸爸找还能挂玉米的枝杈,一家人配合的相当默契。放眼望去,整个村庄里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大家心里都是喜滋滋的,因为劳动的收获会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明天!
收获类作文篇5
友谊像一阵清风,拂过心田,动人心弦,好比月牙泉清悠悠的泉水里细细碎碎的波纹,醉人,芬芳!
她是我一年级时候认识的,我忘不了她那甜美的笑容,两个浅浅的酒窝像是盛满了月牙泉里清芬的水及笑意,轻轻对我说:“你好,我叫李尚彦,可以做个朋友吗?”“嗯,”我点点头。
一次美术课上,我怎么也画不好那只蝴蝶,是她,帮我画出来的。只见她轻轻地拿着铅笔,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直到两边对称,画好了以后,她才松手。我笑了笑:“谢谢你。”“不客气。”她的笑容还是那么甜。
铅笔画通过了,开始上色了。“糟糕,忘带彩笔了,怎么办,怎么办?”一次丢三落四犹如一块巨石打破了我心中本如湖面一般的平静。她回过头来,不说话,把彩笔摆在我桌上,我看见她那清澈眼眸里那不容拒绝的眼神,愣,但还是继续作画。“叮零零……”下课铃声响起,我的`画完成了,而你却一片空白。突然觉得自己很对不起她,没画完的人应该是我,一片空白的人也应该是我,而你却把彩笔让给我!
放学了,她的那盒彩笔忘了拿走,直到我值日时才发现。她要是以为是我把它弄丢了怎么办?刚才就应该还给她了,我心急如焚。第二天,她对我说:“就算彩笔弄丢了也没事,可以再买,可钱是买不到友谊的。”我点点头,钱买不到友谊!说完,我们不约而同地伸出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紧紧地,紧紧地……
友谊的力量,像那抹清幽泉水,至你心里流经我们的手掌紧握处,又流进我的心底,给予我友谊的力量!我相信,这份友谊,将如陈酿,愈久,愈加醉人,芳香……
收获类作文篇6
机遇是一个离我们既远又近的词。远,是因为它可遇不可求;近,是因为它能够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只要有充足的准备。我们就能收获一个又一个机遇。
机遇的身影,在太多的丰功伟绩之后徘徊。只因为一个掉在头上的苹果,牛顿就发现了享誉于世的万有引力定律;一位朋友的无心动作,就使法拉第将他苦寻十年之久的电磁感应原理收人囊中;说起果戈理的千古名篇《外套》诞生的原因,也只不过是一个他无意中听来的故事……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一既然这样那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只需守株待兔一旦机遇来了。我就一定能做一番大事业!”
不,这样想就错了。只有拥有强健的双手和敏锐的眼睛,才能抓住眼前稍纵即逝的机遇,不让它溜走,否则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消失不见。
强健的双手和敏锐的眼睛都是锻炼与奋斗的结果。
一切的机遇看似偶然,实际上都是以必然作为基础的。试问:如果没有勤奋的思考和不懈的验证,仅凭一个苹果怎能砸出牛顿脑中的智慧火花?如果没有长达十年的无数次实验,小小游戏怎能玩出改变世界的伟大发现?如果没有不辍的笔耕和深沉的悲悯情怀,简单故事怎能引出震撼文坛的不朽杰作?
由此可见,机遇并非可遇而不可求,而是送给有备之人的最好礼物,是对勤奋努力的至高奖赏。让我们大家都来努力,完善自我,坚持不懈,练就强健的双手和敏锐的眼睛,这样才能在适当的时候抓住机遇这份厚礼,并用它来催开我们人生道路上最灿烂的成功之花!
收获类作文篇7
时间如流水,在不知不觉中,新鲜的成绩即将出炉,我也将成为初三的学生。我也许会问自己:收获了什么。我所收获的不应该仅仅是写着分数的卷子,还应该有为明年中考所积累的经验。当写完期末考试的最后一张卷子时,我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却又为自己的成绩而担心。
地理是我以前最没有把握的一科,为了这次结业考试,我也没少在地理上用心。可是在考卷上答题时,我还是栽在了中国地图上,看着地图上空着的省区名称,心里难受的.不行。
说到地理,当然还得再说一说我那悲惨的物理。物理我最薄弱的就是浮力这一章,虽知道是薄弱之处,但还是犯懒,不肯用功。就像班主任对我的评价一样(我或许不得不承认):“秀外慧中却又有点懒惰”。我往往不会一道题,却又一直拖着,等到了考试的时发现有那一种类型的题目,却又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问问老师和同学。
时间就在回味与冥想中悄悄溜走了,不留下一丝痕迹。
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半学期里,我收获了好的一面:老师的夸奖,同学的鼓励,当然,还有刘韵的巧克力;也有不好的一面:成绩不尽如人意时的失落。每当我看见身旁的同学试卷上老师用红色水笔写出的九十多分时,心里又有些许苦涩。
但是我相信,经过自己以后的努力,我一定会有更好的成绩。
收获类作文优秀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