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读后感是书籍与读者情感共振的深刻体验和感悟,下面是淘一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苏东坡》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苏东坡》读后感篇1
他是这样一个人,本性自由,却深陷官场纠葛一生;喜好名山大川,却迫不得已四处安家;他身居侍郎之职,却主动请辞调离;贬于荒野域外,却依旧笑对人生;他一生相伴两人,却与最爱之人无缘相守;自比陶潜隐世,却为世人所闻。
他以词著称,和诗仙李太白一样,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同时又是中国公共医疗事业的开创先驱,是中国南派画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位缜密的工程设计者,精明的国民经济观察家,业余的酿酒师傅、制墨者、炼丹术士以及美食家。
他的天才在那个时代无人能及,因为这份天才,敬仰和尊重,他一生朋友无数,同样因为这份天才,嫉妒和恐惧,他始终被政敌所扰。
从鹰击长空壮志满怀到身心空明皈依佛门,他只在世六十二年,却传世千秋。不仅仅因为他的诗词,更因为他不朽的精神。
他究竟还有什么,不为所知?
他便是苏东坡。
苏轼被被贬到雷州半岛的惠州,当时属于尚待开发之地,然而苏轼在这里还是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曾记载,苏轼尝试着自己酿制桂酒,一边酿,一边品,以至于醉倒在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顽童跃然纸上。这种顽皮的天性似乎源于其祖父,那个同样戏谑的老顽童。而他的弟弟苏子由,似乎更多的继承了父亲苏洵的内敛与严谨。不过有这等的才华,恐怕苏轼想藏也是藏不住的。
世人更多看到的是苏轼的才华和令人恐惧的乐观豁达,他曾说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的快乐无人能及。但是或许更少人知道,这样一位大词人于政治上的.刚正不阿,以及因此遭受的惩罚。就好像贝多芬失去听力却依旧写出了传世名曲,实属不易一般,遭受如此对待(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惩罚,被贬最远行至海南,还包括一直排挤他最严重的人,其实是他青年时的好友这样的内心打击,以及自己的政治抱负落空,眼看一批名臣巨擎被流放,朝廷小人当道的痛心),苏轼却依然保持了内心的平静与豁达,更让人感叹。
抛开林语堂对于王安石当政后对苏轼排挤的描写与评价,苏东坡确实不适合身居过高的职位,不是他没有这个能力,在杭州他早已证明了自己是一位思行合一的优秀官员,只是苏轼太不懂得如何处理官场中的人际关系了。身居地方,他为一方之职兼具文学首辅的威名,自然意气风发左右逢源,况且有主政的太后支持,杭州在他制任期间,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属于经济文化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改善。然而身居侍郎高位之时,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便体现了出来,不懂得利用皇帝,而仅仅寄希望于呼吁,这是万万不行的。太后去世后,精明的小人们马上打击了他。
幸好我们的大文豪是为开朗乐观的人,否则我们可能也体会不到那么多优美的诗词和散文了。
摘录一《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逐步至天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明空,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表意,中国文学,绘画以及书法的最高境界。
《苏东坡》读后感篇2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轼,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轼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轼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轼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题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轼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轼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读后感篇3
喜爱传统文化尤其中国文学的人,绕不开苏东坡。十多年前读过两回,而今电子版也好,快且方便。许多事情是个习惯,没有改变不了的习惯。
最喜书中两段话:“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
东坡一生,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大多时候是在贬谪中,带着官场泼给他的脏水。子由明见,一语道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这个世界常常是庸才小人制控着天才君子。昔日好友掌权之后往死里整他,面对小人,他不屑于还以颜色。因为他是东坡,心思没在官职上。
天纵大才,诗文书画,心思在此。北宋政权早亡了,东坡作品仍在,连着他的精神气局和人格。这是个元气充沛的人,他会把凄苦的生活过得绘声绘色。林语堂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反之,相当多的人对上阿谀奉承,对下横眉冷对,对己骄奢淫逸。如此,心即被上了锁,既便有自由,也是被囚禁的,为名利色权所囚。
欣赏吴复古。一个中央党校的教授,三十四岁辞了职去做道士。九十六岁终,辞官有益身心。
寿夭无定。热情浪漫的东坡,炼丹瑜伽养生,六十四岁亡。沉默寡言的子由,三儿七女,活到七十三。
《苏东坡》读后感篇4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苏轼以他坦荡的胸怀, 尽情的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即使刚因诗文而遭逢牢狱之灾,诗人的身份已融于苏东坡的血液深处,释放的当天,他又写了两首诗,诗里说:“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而另一首诗里嵌有“窃禄”,意为自己无才为官,但“窃禄”一词却源于一份写给曹操的信件,写完这首诗,苏轼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在他的一生里,苏轼永远自由自在,正如他的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击,在他眼中似乎就从未发生过,他所关心的,只有民生,即使在贬谪之地,他的政绩依然出类拔萃。
孟子曾经说过,人要有“浩然之气”,如果你是正确的,那么,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而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于旧党和新党之间,因而再度自求外调,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里,他过得依然很惬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云这样的.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苏东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记游松风亭》里写道:“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要登亭子,亭子还在远处,人却已累极,苏东坡却忽然想到,为什么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处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里去呢?有了这样的心境,他才能纵情山水之间,不以为贬谪为忧。有了这样的心境,即使在穷山恶水的岭南,依旧可以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了这样的心境,他才可以在瘴气重重的海外,完成了《论语》、《尚书》、《易经》的注解。
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了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笑罗什的不安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
“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苏东坡》读后感篇5
在我懵懂的记忆里,苏东坡也许就是一个写词的文人,我一直认为它和李白杜甫一样,就是一群只会创作诗词的人。读了《苏东坡传》我才算真真正正地懂了苏东坡。
苏东坡是中国古代的名人,不仅是因为苏东坡卓越的才华或是动人的诗赋,而是他高尚的人格,一个品行败坏的人是不会成为名人的。就像著名的奸臣秦桧,写得一手好字,开创了瘦金体,也很有才华,因为道德败坏而被世人唾骂。
苏东坡讲究仁爱,对于世间饱受折磨的劳苦大众的十分有同情心,他在《杨村开运盐河雨中督义》一词中就表现出对人民的艰难和悲苦的一种自责感。所以他竭尽自己一切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有时由于被贬,自己所担任的官职太小,而力不从心,此时的他就会产生一种羞愧感。这种感情在当时腐败的帝王朝是多么可贵啊!
苏东坡是个重情多义的人,他结交了很多益友,也认识当时的很多名人。 卓契 就是起中的一个,他曾经因为一个承诺,千里迢迢徒步去惠州看苏东坡,当时从苏州到惠州就像从天涯到海角,而卓契 一路化缘,风餐露宿 ,来到了苏东坡的面前,使苏东坡大惊。就是因为苏东坡的重情义,才使他结交了这个叫卓契的和尚。苏东坡的重情义还不仅于此,大家一定听说过苏东坡写的 《水调歌头》吧!这首词正是苏东坡写给他多年未见的弟弟的,这首词便流传的现在还这么有名。苏东坡的重情多义还体现在他对自己妻子的感情忠实。在苏东坡的第一任妻子王弗死后,苏东坡一直伤心至极,十分想念她的妻子,于是他在她妻子死后十年内为她种了三万棵雪松,以表对她的思念之情。他还在他的妻子死后的十年写了一首《江城子?记梦》感动了无数的世人。
苏东坡还是一个乐观之人。他做官多次被贬但他丝毫不放弃自我,无论到哪里,他都会发现那里的美好,对人生充满信心。
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位几乎拥有所有优点的人,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需要学习他经典的诗词,更要学习他伟大的人格和品行。
《苏东坡》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太阳读后感5篇
★ 霍金传读后感5篇
★ 勇敢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