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模板5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及时写好教学反思,写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方式,淘一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模板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模板5篇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篇1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1.课题的引出比较简洁明快,通过一道连线题,使学生知道我国的神话故事有很多,接着话锋一转,今天学其中一则,马上引出了课题,然后通过读题的训练,读词的指点,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读课文要有感情,读题和读词同样要有感觉。我想如果平时能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这堂课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如第二节的“抡斧猛劈”通过学生自己的动作感受来加以读的感悟;在教师引读时对“巨响”一词的解读;“慢慢”、“缓缓”的先理解后表达都进行了较为扎实的指导。

3.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文章的情感基调没有把握好。在教学第三节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时,尽管我请了一位学生动作演示,自己还用撼动人心的语言三次煽情,设法拨动学生心中的情感,无奈学生只游离于文字,未能走进人物心中,与之同喜、同忧!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这个以至于问他们:盘古他顶天立地站了这么久,脚痛了,脖子酸了,他快倒下了,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意境。导致整体情感基调失控。

2.把教学预设的环节漏掉了。课文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学生读文后我问:“雨露的后面有个省略号,你们知道它的秘密吗?”让学生由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先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改一改,最后按序合成一段话。学生说得还算生动,但说好后我原先有个环节,让学生把他们所写的内容加到省略号里去,问他们这个省略号能不能去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宇宙万物是写不完的,加进去后仍然不能省掉,但在教学时把这个环节忘掉了。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篇2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现将我教学这一课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阅读课文把握结构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讲。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尝试复述课文,同时也回顾了课文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重点朗读2——5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文中找找。同时揭示课文的课文中心句,也是最后一个自然段。“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指导学生学习各个自然段,让学生接触到根据内容加小标题。总整体认识课文故事叙述顺序,了解课文的`结构。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住“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精心的付出,就会有收获。那份收获会使你更加充满信心地迎接每一天,面对每一次挫折。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篇3

语文课是对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本节课的教学,我把抓语言积累,重表达运用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首先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文中角色,透过语言文字体味盘古开天地的艰难和辛苦。

其次是通过朗读感悟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是一组排比句,学生要积累的是表达的.方法。

最后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走出文本,将课堂的积累,运用于表达之中。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讲述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本来设计的是让孩子们把故事讲给在座的老师们听的,可是孩子们不够大胆,都在自己的位子上讲。但是我注意观察了,全班同学都在张嘴说,有很多学生都能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个故事。这一点说明,原本最后的这个学生讲故事的环节可以请几个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当堂讲一下的,但是,我想到小学是基础,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所以,我修改了教案,让学生把故事讲给自己听,或者讲给老师听。目的的是让每个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在思考今后的教学,一方面要继续抓课内的积累,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运用。积累的目的就在于运用。同时还要加大课外阅读的力度,让孩子们的知识面更开阔一些。课堂上让学生说说盘古倒下后,身体还有哪些变化的时候,孩子们生涩的语言,浅薄的想象,真让人遗憾。这都说明学生的见识狭窄,积累有限。没有积累就无法表达。所以,抓积累,重表达,是语文教学的方向。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篇4

比如说“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课文中没交代有多长时间,一般学生也并不能从这里体会他的辛苦和坚持。为了体会盘古的力量,我在这个环节是引导那个读书的学生,“此刻,你头顶的是整个天空啊!脚下分开的是整片大地啊!”学生立刻领会了,再读时明显强调了力量。盘古顶天立地的漫长又用另外一种方式来体验。反问学生:盘古顶天立地有多长时间?100年?10000年?100万年?学生这么一问,反应过来了——不知过了多少年。用后文中的证据反驳了我的假设,自己体会到时间的漫长和艰难。再进行读句,果然是效果出色。

另外一个设计当时也存在争议,因为我要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盘古的高度。我当时是这样设计的:在盘古的顶天立地之下,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100天过去?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10000天过去?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学生回答的是:100丈。10000丈。不知有多少丈。很多人都被这时的高度推进弄得莫名其妙。马上,我问学生:当盘古就在眼前,仰望盘古,看得清全貌吗?学生达到:太高了,看不到。再追问他受得了这漫长的辛苦吗?前面的种种铺垫在这一刻迎刃而解。用高度推进让学生明白这是太过于艰巨的任务,身为神的盘古也有支撑不住的时候,所以他积劳成疾的倒下了。

通过这次备课,我充分体会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这节课的轻松表象背后,包含了整个年级的多少思考、探索、劳动与付出。很多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和未展现的方面都有我们整个集体的智慧与劳动,这是一节锤炼出来的课。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篇5

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神话题材的文章,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想象丰富,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段落,创设情景,启发想象,引导学生填补空白,组织语言,训练能力。

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对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日本家木村九一也曾经说过:“制造凡人的方法极为简单,那就是不让孩子热衷于某一种事物,只有这一点就足够了,对任何事物都不着迷,都不感兴趣,这就是凡人的特征。”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的持久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这是古今中外的家反复论证的重要结论。在上课伊始,我就出示了三张学生非常熟悉的动画人物——孙悟空、哪吒、葫芦娃。这几个人物的出现,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勾起了他们的回忆。然后,我话锋一转,他们都是我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人物,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神话人物,他被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盘古。这样,由图片导入新课,简洁自然,也很快将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从疑点入手,引发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也就是说,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疑问是思维得到发展的有效方法。在开课之初,学生初读后,让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根据学生提出不理解“混沌”一词,我随机让学生看字典中的词义,让学生结合书上第一段的句子“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根据自己理解,选择词义。这时,学生说的对不对,我并不急于表态。后来,当读到天地分开以后,学生体会反义词后,提示出原来这所有的东西都混在一起,就是前文的一个词“混沌”,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这个词的意思。这样做,既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又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三、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德国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

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我抓住重点词语“抡”“猛劈”等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精妙之处。同时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让学生做动作,体验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然后采访学生,现在有什么感觉?再与盘古比一比,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这样,一步一步,盘古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自然就高大起来,也自然感受到盘古的牺牲精神。

四、结合想象,指导朗读。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要求朗读者在朗读时通过语言、形体变化等手段再现作者创造出来的形象,寄植到听众心目之中,获得栩栩如生的生命形式。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我们在朗读时,要展开想象的翅膀,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中,让自己的身心活跃起来,让图画活跃起来,通过这些活动的画面给朗读内容插上翅膀,去感染听众,飞进听众的心田。

所以在课中,在学生朗读的时候,引导学生想象,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学习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那部分,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一下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把自己通过读,想象到的画面通过语言展现在自己的眼前。后又在想象我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朗读。这样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想象。最后又抓住省略号这一语言信息,把省略号作为一个切入点,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并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展开想象,然后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语言训练.同学们说得很生动。这样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中,让自己的身心活跃起来,让图画活跃起来,通过这些活动的画面给朗读内容插上翅膀,飞进学生的心田。

当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然用了许多方法,但可能我朗读基调把握得不够好,学生朗读还不够精彩,神奇的感觉读得不够,尤其是第四自然段的朗读,学生还没有完全读进去。比如朗读“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这一句时,我的朗读指导不是很到位,如果在学生读不出这种感觉的时候,播放雷声的课件,让学生听一听再读,那样会更好。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许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将磨砺自己,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模板5篇相关文章:

提袋的设计教学反思5篇

学会宽容教学反思5篇

幼儿课程教学反思5篇

认识我教学反思最新5篇

14刷子李教学反思5篇

海底的世界教学反思5篇

3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篇

小班摘水果教学反思5篇

分数乘分数的教学反思5篇

初三数学教学反思参考5篇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模板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0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