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完整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评估和反思,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实用的教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有序性和流畅性,以下是淘一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是纳米,u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利用健康测试等活动,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2、对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什么是健康。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
人体健康测试记录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提问:什么是健康?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完善学生的理解。
板书课题:《我给健康下“定义”》
二、探究学习。
1、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五幅图。
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健康吗?
师生交流评议。
2、人体健康测试。
学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测试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状况。并将测试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表上。
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
分析:从测试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代表交流汇报,师生评议总结。
三、拓展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主题)。
第二课时
一、争议中引入,讨论中明确。
健康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理解可能更会引起争议。基于此,教材不仅设计了几种对健康的不同见解,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对健康的认识。然后,教材又出示了几幅不同内容的画面,包括正面的合理饮食、注意锻炼、认真读书等健康行为,也包括情绪暴躁摔书本、善于挑剔打架等不健康的心理方面内容,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健康不仅仅只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从而完善对健康定义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二、活动中分析。
在学生达成对健康概念的定义后,教材编排了人体健康测试活动。测试的标准选自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意在使学生对健康做进一步的了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结合标准分组测试或给自己打分,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测试的结果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原因的分析也会有所区别,特别是标准中的第一条和第二条、第四条可能不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可能认为这几点并不是健康所包含的范围。
三、活动后确定研究主题。
人体健康测试活动后,教材刻意编排了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活动。教材中提示了几种研究的方向:即心脏、大脑、心理、青春期发育等内容,以引领学生研究的走向。教学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可以研究这几方面的内容之一,也可做某一方面的专项研究,力求完成知识训练点的内容。例如可引导学生在研究心脏方面内容时,专项研究心脏的作用或心脏跳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但应注意,教师切不可限定学生研究的主题内容,以免限制学生学习自主性。
【教学后记】
待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后,教师应立即将学生进行分组、编排,并布置以组为单位课下进行方案设计(也可下一课时课上进行),进而做好研究的衔接工作。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3
一、学情分析
本班62名学生,这些学生对科学课程非常感兴趣,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探究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有了提高,他们能独立完成一些探究活动、科技制作、观察活动、科学实验、搜集资料等,愿意与他人合作,进行合作探究,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实地考察、现场采访、种植养殖等活动,探究积极性高,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而且能按照制定的研究方案对锁定的课题进行课外探究,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主动从自然界、社会中获取知识。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人的一生”、“无处不在的能量”、“地球的面纱”、“信息与生活”、“探索宇宙”、“研究与实践”等研究主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进行构建,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整合,引领学生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及事物变化的相互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教学目标
“人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微观认识生命体的基本构造和功能切入,让学生明确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知道人类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我们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体会与父母的亲情,感受父母养育的艰辛,通过搜集、整理自己生长发育过程的照片资料,分析、归纳、推理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呈现的特点,知道遗传和变异石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无处不在的能量”单元以人体内部的能量为切入点,探究机械能、热能、电能、电磁能等之间的相互变化,密切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整个单元呈现出了由部分到综合的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地球的面纱”单元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通过大气层的研究、风的模拟实验、降落伞的秘密、风与帆的关系等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生物的意义、风的成因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信息与生活”单元主要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复杂的信息传递方式,知道动植物的一些行为特征以及人类社会的主要交流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系统研究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丰富学生对生物界的认识,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的观点及辩证法,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生物的生理和行为特性。“探索宇宙”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的结构特点、地表的变化、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及太阳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的视角延伸到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个宇宙,拓展学生认识的空间,形成对宇宙的宏观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热爱科学的欲望。《研究与实践》单元通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几个科学之谜,让学生像科学家达尔文那样,经理科学探究的`历程,形成尊重事实证据的科学态度,能够面对大量的事实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调查、分析、研究伪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对伪科学学习历程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科学感悟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达到让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重点难点
重点:空间维度方面,从认识身边事物、周围物体的基础上,扩展到微观和宏观两个世界,探索微生物和无限宇宙的科学奥秘;时间维度方面,以时间轴为认知线索,探索“生命起源”的奥秘和“未来世界”的变化;结构维度方面,在认识事物外部特征的基础上,以“解暗箱”的形式探究事物的内部构造。在科学探究上,以自主性探究为重点,重视探究方法的培养,以“认识事物变化的相互联系”为探究重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科书整体结构,设置了“对信息的搜寻、理解和判断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探究能力的逐步提高奠定基础。
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教法学法
1、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组织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开展探究活动,敢于向权威挑战,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
3、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发挥主导作用但不包办代替。
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5、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保证科学探究顺利开展。
6、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科学,让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7、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辅助教学。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4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
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
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
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
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
教学准备: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
教学步骤:
1、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
2、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
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4、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5、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6、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7、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
(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
(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
(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8、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9、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
●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
●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
●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
●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
二、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不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层次2: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不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层次3: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不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不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层次2: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不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层次3: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三、教学准备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
四、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解释,如:地球上的陨石坑等)
探索和调查 1、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2、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
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3、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4、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5、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6、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
(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
(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
(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7、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
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拓展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回顾和解释 1、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让学生在解释中进一步理解拓展
2.应用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
●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
●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
●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科学知识
●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
●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
●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始善终地从事一项活动。
●有精益求精的行为倾向。
二、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不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不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层次2: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不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层次3: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不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不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层次2: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不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层次3: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科学原理及其应用的资料,气球、轮胎、卡纸、剪刀、胶带、吸管、泡沫板、木块、橡皮泥、叶轮、皮筋等。
四、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懂得和解释是一种本领,能将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
2、你知道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哪些将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吗?
让学生初步理解科学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也是一种拓展。
探索和调查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
2、阅读书上73页的资料。
3、出示做小车的材料和要求(以空气为动力,比一比谁的小车跑的又快又远)
4、要想在比赛中获胜,你觉得做小车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依据是什么?
5、回忆一下,做空气动力的小车运用到了我们以经学过的哪些知识?
6、学生动手制作。
7、小车进行比赛。
8、交流有关小船的资料。
9、设计自己想做的小船的草图和所需的简单材料。(应当配有文字说明)
10、你认为制作的小船应当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11、讨论交流。
12、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小船。
13、你造的小船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出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2、能用画图(模式图、卡通图)的方法揭示能量转换的过程。
3、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转换就是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3、知道模式图、卡通图是用来结实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体验到能量的神奇。
二、教学重点: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四、教学准备:纽扣、线、赛车、电池、剪刀、画笔等。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效果分析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什么是能量?
举例说说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能量的知识。
二、认识什么是能量转换。
1、游戏研究:搓手。
请大家做个游戏,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学生游戏思考,学生汇报。
3、这些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 食物的化学能—人运动的机械能—摩擦产生的热能
4、通过简单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我们发现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是能量一个重要特征。
6、请你举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转换的事例。
7、学生汇报。
8、实物投影或看p45图分析:
图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这些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9、学生讨论分析并汇报记录。
10、小结。板课题。
三、了解并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
1、过渡: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能量转换的问题,它们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呢,我们通过研究已经有共识了,那怎样具体的表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继续运用上节课画卡通画的形式来表现。
2、学生自由构思绘画。
3、展评小结。
四、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1、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玩具,在这些玩具中也隐藏着能量转换的科学知识。
2、如:小三轮车、小火车、遥控赛车、溜溜球……,你说说。
3、我们一起来做个玩具,来研究它的能量转换方式。
4、学生看图制作。
5、学生分析,汇报。
6、小结: 科学知识隐藏在生活中,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五、布置作业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2、回家观察各种物品使用能量的情况。
板书设计:
2.能量的转换
化学能→机械能→热能 ……
教学反思:
以上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提供的10篇《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