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按照合理的顺序和步骤进行教学,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仔细编写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下面是淘一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日出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日出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学生在本上写)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板书设计:
教后记:通过学习课文,学会阅读游记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丰富见闻。
日出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 通过理解课文,初步感受日出的壮美。
2、 初步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
3、 学习生字新词。
重点:
了解晴日出的全过程,体会其壮观之美。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巴金及日出情况。
(学生自由汇报,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读音
(指读生字,并找出文中词语)
借助课后思考练习试着理解课文
(你都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提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师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并弄懂。
二、新授
(1) 解题。读了课题知道了什么?
图文结合。了解作者写了海上日出那几种景象?感受日出的壮美。
(学生汇报,认识到日出的两种情况,看图印证这一特点。)
(2)初读。读通顺课文。继续感受日出的壮美。
“我”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天还没有大亮;主宰船上,“常常”说明“我”多次看日出。)
(3)体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4)用笔勾划表示日出前特征的词语,并展开想象。(一片浅蓝、转眼间、一道红霞慢慢扩大、越来越亮。)
(5)理解“目不转睛”、“知道”的含义以及在文中说明了什么?(目不转睛:不转睛地看。知道:推想料想。说明作者通过多次、细致的观察,了解了日出前天空、云霞的.变化规律。)
(6)通过学习日出前,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7)有感情朗读日出前这部分(同学互评)
(8)试背日出前(小组评价)
同学们刚才读的非常好,谁能来背一下这部分。
(9)再读文,讨论太阳升起时颜色、亮光的变化,体会日出壮美。
颜色由红得很;没有亮光、发出夺目亮光、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10)体会日出时,作者心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同学互评)
(11)试背日出时(也可以作为回家作业)
三、本课小结
日出教案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联系全文正确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训练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感受的全过程,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的壮观之美,让学生学会欣赏美的自然现象。
二、学法引导
仔细观察图画,再朗读课文,想一想,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分别是怎样的,在书中画出来,读一读有什么感受,和同学交流。
三、重点 难点 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晴朗天气里日出的全过程,体会其壮观之美。
(二)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想像的动态过程。
(三)解决办法
课文重点的突破应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把每句话读懂,体会太阳升起时的特点,同时通过图文对照,并利用不同形式的诵读体会的壮观之美,课文难点一是利用动态图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想像基础,二是利用覆盖投影片加深理解。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录像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点拨、交待学习方法,总结学习情况。
2.学生自学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导入: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丽的。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巴金,去领略的壮丽景象。
2.谁看过?是什么样的?当时心情怎样?
(联系学生生活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便于理解课文内容)
(二)整体感知
1.说说图1、图2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学生简单描绘)
2.文中哪些段落写了太阳升起的景象?指名读课文。
注意正音:一纵一纵() 一刹()那 镶()
(三)目标完成过程及重点难点学习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文章里作者向我们交待了什么?
(时间——天还没有大亮。地点——在海上。环境——周围很静。事件——看日出。“常常”说明“我”多次观察日出。)
2.小结第一自然段,写出了作者在海上看日出的时间及周围环境,点出下面是作者多次观察日出的所得。
3.讲读第六自然段。
(1)快速浏览全文,思考哪一自然段作者热情赞美了这一自然景象?找出来读一读。
(2)出示: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①说说什么是“奇观”?这指什么?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少见的景象;“这”指日出的景象;整句话指是雄伟、壮丽的景象。)
②为什么说是雄伟、壮丽的?是一种奇观?(不要求回答。)
请同学们默读2—5自然段,思考:作者描述了的哪几种景象?
(讨论回答:明确写了晴朗的天气和有云情况下的。)
③全文分为几段?每段讲了什么?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我”常常在海上看日出。
第二段(2—3)讲作者在晴朗天气看到的。
第三段(4—5)讲作者在有云时看到的日出。
第四段(6)总起来说是伟大的奇观。
(上述要求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由于课文层次清晰、内容明了,尽量让学生自己概括段意)
日出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来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海上日出》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xx页,快速地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自我的感受?
生自由发言:我觉得课文写的十分美;我觉得巴金的文章语言很生动;这篇文章用了很多的动词,把太阳怎样升起来写得栩栩如生,像亲眼看到一样。)
师:表扬学生读书认真,说得很好。
师:能不能把你说的这部分资料从文中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读第3自然段)
师:经过他的读,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我从他的读中感受到晴天时海上日出的情景。
师: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写了晴天日出时的情景,自我找一找,读一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学生读第2自然段)
师:你读书很认真,这两个自然段是写晴天时海上日出的。
师:请你们把这两个自然段一齐默读一遍,把描述太阳升起来时的动作,颜色变化的词找出来,做个标注,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及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能按课文的顺序进行学习。)
师:下头我们来汇报学习的情景。
师:(1)我们在汇报时,尽量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来说。
学生1
汇报:
①我喜欢写太阳快升起来的情景,“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明白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转眼间”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速度很快,“慢慢地”“加强”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变化。
学生2
②我想说说作者为什么目不转睛地望着,作者天天看日出,明白这时候太阳立刻要出来了。
③“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好,觉得太阳异常可爱。
师:你能读出太阳的可爱吗?
(学生读句子。评议。)
师:我有个问题,为什么用“果然”一词,不用行不行?
(大家讨论、争议,各抒己见。)
师归纳:“果然”一词用得很适宜,它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明白太阳要从那里出来了,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
师:同学们很用心地读了课文,才有这些见解。我们继续往下看,太阳是怎样一点一点升起来的。
④“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终,最终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十分可爱。”“负着重荷”“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冲破了”“跳出了”这些词语很形象,把太阳拟人化了。
板书:负着重荷一步一步跳出海面
师:你来读读这几句话吧!(学生读书)
(课件:图片)
师:怎样读好太阳升起来的这段话呢?同桌互相说说哪些词语要读得抑扬顿挫,试着读一读。(同桌互相读)指导读。
⑤“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这句话写太阳升起来了,“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写出了太阳的强光。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正是天晴时海上日出的景色。我们刚才用了在文中找重点词句体会的方式学习了课文。当太阳走进云堆里时又是什么情景呢?继续往下看。
师:请大家自我默读第4、5自然段。用概括的词把这两段话的资料说出来。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学生发言。
(1)走进云堆。
(2)冲出重围。
(板书:走进云堆冲出重围)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这不正是伟大的奇观吗?”
读全文,听音乐。
师:这样一篇语言精美的文章我们学完了,巴金的作品还有很多,同学们课下去读一读。
三、板书:
海上日出负着重荷
走进云堆晴天时一步一步
有云时跳出海面冲出重围
伟大的奇观
日出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默读课文,找出作者运用哪些词语、句子把日出的过程和景色生动地描述出来。
3、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对日出都不陌生,但海上日出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同巴金先生一起去领略壮观美丽的海上日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启发谈话
1、简介作家。巴金: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四川成都人。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他把旅程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该书共39篇,《海上日出》是第23篇。
2、这篇《海上日出》是作者在船上多次看到海上日出时所得的总的印象的记叙,海上日出景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大家读读课文就会明白。
三、指导自学
1、要求轻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
2、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尝试根据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4、画出描写最美的海上日出的句子。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象?
四、交流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读得流利、正确)
3、讨论:
(1)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象?(天气晴朗时、有云时)
(2)课文共分为几个部分?(四个)哪几个自然段写日出景象?首尾两段起什么作用?
(3)写日出景象的段落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4、文章描写了、两种日出奇观。
五、读、讲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
3、这一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总领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的是日出时的景象?其余部分写的是什么?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写出了作者在海上看日出的感受?(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2、什么是奇观?本文的奇观指的是什么?
三、深入品读课文,感受“奇观”
(一)学习提示:
1、按顺序研读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天空景象的变化,想象文字描述的画面,感受“奇观”。
2、独立阅读并思考:为什么称“海上日出”为“伟大的奇观”?
(二)晴天时:(第2—3自然段)
1、找出第2自然段日出前后天空光与色的变化。(一片浅蓝——一道红霞——慢慢扩大)
(1)抽生读第2自然段。师生接读:(师)看到天空色彩的变化,“我”知道——(生)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2)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从“不转眼”体会到作者急切、盼望的心情)
2、接下来,作者又是怎样写日出过程的?(第3自然段)默读第3自然段,找出太阳升起时天空又有哪些变化。(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完全跳出海面——深红的圆东西——夺目的亮光)
(1)再读课文,说说第3自然段中哪句写得最精彩。
(2)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是如何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写出来的?
(3)根据日出前后的变化,比较着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有云时:(第4—5自然段)
1、课件出示:读“有时太阳走进……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2、课件出示:读“然而太阳在黑云……紫色或者红色”。引导学生体会:“透、镶、冲、染”等词好在哪里。
3、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大家评评谁读得好。
4、巴金先生由衷地赞美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赞美的语气)
四、谈话小结、学习写法
1、渗透观察,养习惯。
?海上日出》是不可多得的名家精品,它来自巴金真实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体验。学习巴金留心生活、勤于观察的好习惯,我们也会在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2、总结写法,指明灯。
(1)结构安排:总起——分述——总述
(2)写作顺序: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3)有详有略:第1、6自然段略写,第2—5自然段详写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选做其中任意一题)
1、有条件的同学明天早点起床,观察一下日出的景象。尽可能用上本课学习的词语写一个片段,注意写出其变化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2、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吗?可以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自然现象的变化。
[教学板书]
16海上日出
色光
日出前:浅蓝、红霞加强亮光
日出时:真红、可爱、深红夺目
日出后:紫色或红色灿烂伟大的奇观
日出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品读词句,感知海上日出的壮观。
学习难点:
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内涵。
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
授课时数: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
一、导入课题:《海上日出》
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海上的日出就更美了,咱们今天一块去看看。
二、启发谈话
本文选自中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海行杂记》。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昂热号”四船去法国留学时,把旅途中的见闻随时记下,本文写的是船至红海中作者看到日出时的实际情况。这篇《海上日出》是作者在船上几次看到海上日出所得的总的印象的具体记录。海上日出的景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绘的,你们读读课文,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就会明白了。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2)画。画出生字词,拼拼读读,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2)检查字词自学情况,口头完成下列练习。
①范。扩词:范围、模范、范例、示范、典范等。
②一刹那。近义词有:转眼间、一转眼、一眨眼、瞬间等。
③镶。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a、给句子中带点的词换上一个词,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b、用带点的词说一句话。
例:小红的裙边上镶了一条粉红的花边,显得更漂亮了。
(3)交流思考情况。
①课文中哪几个小节描绘了海上日出的景象?(2~5节)
②可分为几种不同情况的日出?(一般情况下的天气——晴朗和特殊情况下的天气——多云)
四、再读课文质疑
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1、为什么作者看到“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就“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2、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为什么“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3、太阳向上升时,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
解决的办法:
问题1: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一小节,自求解答。
问题2: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红得很,是因为早晨海面上有大量水蒸气蒸腾,太阳光透过水蒸气发生折射显出七色,而红光穿透力强,人们只看到红色,看不到别的颜色。可为什么没有“亮光”呢?因为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光亮不大,透过浓密饱含水蒸气的空气层时,太阳光被反射、折射,能量消耗多了,光线透不过来,所以“没有亮光”。
问题3:太阳升起来时,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因为早晨海面上大量水蒸气上升。太阳光透过水蒸气才能射到地面上。水蒸气不断向上涌动,使阳光产生波动现象。这种不断波动的光射人的眼里,就造成“一纵一纵”的感觉。
五、作业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象,从中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
2、体会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日出教案篇7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帮助学生练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刹、痛、辨、镶”4个生字;掌握“一刹那、发痛、分辨、镶金边”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课文重点突破应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把每句话读懂,体会太阳升起时的特点,同时通过图文对照,并利用不同形式的诵读体会海上日出的壮观之美。
课文难点:一是利用动态图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想象基础,二是利用覆盖投影片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词句,想像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晴朗天气里日出的全过程,体会其壮观之美。
2、凭借语言文字想象海上日出动态过程。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感受海上日出壮观景象。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引入新课
1.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电影,电视里我们都看过红日东升的情景,登高看日出,使人心胸豁达;在草原看日出,令人精神舒畅;那么在浩瀚的大海上看日出,会给人怎样的感受呢?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写下的“海上日出”回答了这个问题。
2.板书课题,提问:《海上日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写景的课文,日出:是太阳升起来;海上:点明在什么地方看日出,从题目可以看到课文是写海上日出的景象的)
3.范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听写生字。
2.轻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一刹那:形容时间极短
重围:层层包围
奇观:指少见的雄伟美丽的景象。观,景象
3.想想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上日出的?引导学生讨论各自然段内容并归纳。
第一部分(1)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
第二部分(2—5)叙述了几次看到海上日出的景色,具体描写了日出过程中景色的变化。
第三部分(6)观看日出的感受。
三、讲读课文。
1.提问:“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什么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真是伟大的
奇观!
2.让学生思考:尾句中“这”和“奇观”是指什么,与题目有什么联系?(“这”和“奇观”都是指海上日出的景象,题目点明了“奇观”指的.是什么?尾句赞美了“海上日出”)。
3.谁能把题目与尾句合成一句话?(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4.“奇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交代了些什么?
时间:天还没有亮人物:我
地点:海上事情:看日出
环境:周围很静
(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一句中的“常常”说明什么?与下文有什么联系。(说明“我”曾多次在海上看日出,下文是多次看日出看到的景象。)
(3)小结:“海上看日出的伟大奇观是怎样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板书设计:
1.海上日出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这真是伟大的奇观!
日出教案7篇相关文章:
★ 大班详细教案7篇
★ 梦想教案7篇
★ 户外滑梯教案7篇
★ 画玉米教案7篇
★ 水果串教案7篇
★ 冲刺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