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举办什么样的活动,我们都要提前将方案准备好,个成功的活动方案,可以吸引到大量的人参与,淘一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设计教学方案的模板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设计教学方案的模板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春天的美景。
?重点】
会认生字,会写生字,感情诵读。
?难点】
体会春天美景。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孩子们,冬天过去了,春姑娘又一次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你们看(播放春天部分景色)
2、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春姑娘给我们带了美丽的鲜花,嫩绿的小草,大自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我们一块儿到课文中去找春天吧。
4、板书课题:
找春天。
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2、请小朋友们想想办法,怎样记住生字,和它们交上朋友。
3、刚才小朋友们学得可真棒呀,好,请看看屏幕,看你和生字交上朋友没有?(出示生字)
4、你最会学哪个字?怎样记住它?
5、教师演示躲拿一朵小花藏在身后,让学生猜一猜。
6、真棒,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呀!现在请几位小老师再教教大家认认这些生字。
三、细读课文,感知发现
1、春天你在什么地方呢?
你们听──(师范读)
2、孩子们找到的春天多美啊!
请大家再读读,读后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
3、齐读课文,教师评价。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读中悟文
1、过渡句:同学们,通过我们留心观察,发现春天来了,大自然有很大的变化,你认为课文中的哪句话让你知道春天真的来了。
2、探出头来是什么样的呢?
3、多可爱的小草呀!谁再来读读(点2~3人读)
4、不错,把疑问的语气都读出来了!一起来试试。
5、课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请找出来,小组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6、谁来表演(出示4~7自然段)
7、真棒,让我们来夸夸他。
8、那么多的同学想表演,让我们一起来表演。
二、强化感受,升华情感
1、是呀,美丽的春天来了,百花盛开,百鸟争鸣,泉水叮咚,花香扑鼻,柳枝柔柔,溪水凉凉。春天无处不在呀!
2、歌曲《春天在哪里》,请小朋友把你找到的春天向你的小伙伴介绍。
3、请一位小朋友上台展示。
4、适当地与课文联系。
5、孩子们,你们找到的春天可真美呀!
四、小结
1、播放轻音乐,教师领着学生试背课文。
2、孩子们,你们是多么的喜爱春天呀,让我们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春天好吗?
五、板书设计
找春天
(学生作品展示)
画 写话 画 写话
六、练习设计
1、课前收集有关春天的资料。
2、随堂练习设计:
画一画你眼中的春天,写一写你心中的春天。
?课后小记】
小学二年级仍是好动的群体,他们喜欢新鲜的,新奇的事物,他们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这节课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多方面展示自己的才能,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春天的动态美,另外《找春天》是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的美文,应该多引导学生积累,欣赏。
设计教学方案的模板篇2
教材分析:
?池上》描绘了乡村儿童偷采白莲的可爱的形象,体会诗中优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设计本课时,以朗读为主,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
重点:
感受诗中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和朴素的美感。
重点解决: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儿童的形象和诗的意境。
教具:挂图等
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激趣。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的是从课文中学来的,有的是课后自己学习的,大家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吗?一句两句也行,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导入。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诗,那就是:(板书)池上。
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人常常临池而立,观察池上独特的风景。本诗就是描写的他在池边看到动人的画面。
二、感知的诗歌,了解大意。
读。老师读诗题与作者,以及每句诗的后两个词
学生:小娃老师:撑小艇
偷采 白莲回
不解 藏踪迹
浮萍 一道??
教师再次换方法读《池上》在师生互动中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品。从反复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可爱
师:从哪个字或词中你体会到了?
生:“偷”
师:“偷”让人觉得讨厌,你读出了可爱,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这里的小娃娃也许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私自去采莲,我觉得他很顽皮,很可爱。
师:小娃娃的偷是可以原谅的,不知者不为过,不是不光彩的事,其实算不得什么偷,不同于大人的偷。这行为可以说是可爱的,理解得很棒,说明你读明白了。其他同学还能感受到什么吗?
生:我能感受到小娃娃非常能干,因为才一个小娃娃竟能撑出小船去采莲,真不简单。
生: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是我去采莲,家长一定又担心我们的安全啦。
师:我听出了你们的羡慕,再读一读诗,读出白己的理解。
生:我读出小娃娃有一点“自作聪明”的我从“不解藏踪迹,浮萍一刀开”我觉得他既然是去偷,为何不知掩藏自己?
生:这一句中我觉得很美,小船在湖面上穿行,冲开浮萍,池上划出一道水路,加上手忙脚乱的划船的小娃娃,有趣极了。
画。多美的画面啊!有绘画才能的同学拿出你手中的画笔,画下你看到的一切吧!可以画湖上飞动的鸟儿、蜻蜓,水中游动的鱼儿,娃娃的神情等。
悟:写下对诗的理解,交流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再交流
三、拓展与提升。
幻灯出示描写儿童的古诗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5、《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附板书:池上撑偷藏??
设计教学方案的模板篇3
【习作要求】
1、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2、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3、导学生修改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用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故乡。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我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2、提出习作要求,明确想象重点和习作重点。
二、推想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建构文源
1、师例举一方面指导学生想象,比如侧重变化想象,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如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
2、提示思路,让学生自主想象,建构文源:
⑴ 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及家人。
⑵ 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家的变化(环境)──爷爷奶奶外貌、言行的变化──爸爸妈妈外貌、言行的变化──诉说家乡的变化、离别情。
⑶ 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我回到家乡──与同学联络、聚会地点──与同学、老师见面、交流(外貌、言行、工作情况、生活情况)──主题活动──依依惜别。
三、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
1、交流网上、作文书上、教科书中同类文章的表达方法:
(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
(老师举例──学生编写──集体示导──个别辅导。)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教师巡视,提示用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
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开头、结尾──字词句(是否通顺)
六、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启发。
设计教学方案的模板篇4
【教材简介】
本文是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描写生命的精美的散文。本文通过描写地下森林的状貌,赞美了地下森林的品格。这些品格主要包括①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②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③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④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木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自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 了解地下森林的地理位置,形成历史等知识。
② 作者在文中插入了不少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③ 品味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从几个方面概括出地下森林的品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能力目标:
①采用默读的方法理解内容,运用跳读的方法,用审美的眼光审视课文语句。从中提炼词、句、段等修辞内容,用发现阅读法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
② 从地下森林身上学习一些美好的品德,去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3、情感目标:
通过作者对地下森林形成历史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顽强忍耐的可贵,领悟到坚守信念,坚守未来光明的重要。
4、资源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资源的可贵,达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5、环境目标:
体会到森林对环境的重要作用。比如他可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固定风沙等,从而使人们对他更加景仰。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
2、感受文章主题。
3、背诵精彩句、段。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主题。
【教学对象分析】
因为这篇文章是九年级(下册)的文章,所以他相对 的学生是九年级学生。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有,具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会仔细品读出散文的含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去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鉴于以上的分析,我准备使用下列方法:
1、采用多种阅读方法。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达到对文章学习的目的。
【教学媒体及资源应用设计】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出课件,运用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恰当运用,以期达到最好效果。
【教学过程及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一、导入新课
大家见过森林没有(见过),我们常用哪些词来形容森林呢?(郁郁葱葱,苍劲挺拔)我们还容易想到曹操的《观沧海》中的哪句诗?(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还有哪些描写森林面貌的?精神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强调了育人的艰难。
接着,又发问森林有何作用呢?①防止沙尘暴,调节气候;②防止水土流失;③吸收噪音。
二、新授课
1、本文主要是写地下森林的状貌,那么地下森林与地上森林有何区别?本文又写了地下森林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2、学生思考,边阅读文章边思考三个问题。
3、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出这向个答案。
4、老师叫学生回答。学生纷纷举手谈自己的观点。
⑴ 作者先点明了地下森林的奇特。作者发问为什么长在这儿?(长在阴森林,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作者为了寻找它,历经了艰难困苦,用了两个动词爬、穿。
⑵ 地下森林的形成是经过了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大风、山泉、鱼鳞松等经过苦心经营,才造就了地下森林。
⑶ 在本文中哪些句子赞美了地下森林的品质?
⑷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认真探究。
⑸ 请同学们谈一下本文的写作特点。
⑹ 小结文章。 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森林的状貌,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容易让学生想到森林的巨大力量,其生命力的顽强,为下面授课做好辅垫。
用课件展示森林的这几个作用,把同学们带入对森林的景仰之情中。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用多媒体打出几张图片,地下森林的风貌,地上森林的壮观,人们对他们的呵护,引发思考。
用课件展示三个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地下森林是怎样产生的?
2、本文还展示了地下森林的哪些壮观景色?
3、本文还赞扬了地下森林的哪些品格?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下森林沉默寡言,不善于炫耀,但他很壮观,经过了逆境的考验,受到了人们的冷漠,不公正,但他一如既往的奉献自己。
用课件打出地壳运动,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加深学生的认识。这样比较形象,生动,使学生容易理解。
其实这一步是为了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精彩的句子。
并体会其作用。
用大屏障展示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
地下森林的产生原因 地下森林奇特 地下森林的品质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战胜一切困难,不悲伤,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练习设计】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黑黝黝(yǒu) 袅袅(niǎo) 籁籁(sù) 莽莽(mǎng)
2、第1段先写一般森林的广袤盛大的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先写一般森林的概貌,突出其广袤盛大的特点,以此作为反衬,显出这一片奇特的森林生长在不受阳光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
3、作者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其用意是什么?
(使文章更加亲切、感人、感情抒发更充沛)
【教学过程流程图】
导入课文→熟读课本→品析课文→感悟课文
设计教学方案的模板篇5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3、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
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摘录在书右。
三、默读全文,理清结构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两个。
3、(7)总结
四、思考明确一个问题: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
叫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五、作业:
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从上节课的问题开始,从国旗下讲话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说明思想是有传统的,而文化、文学也是如此。再启示学生,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
2、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
3、除了上节课讲到的“雨”之外,古诗中还有很多具有特点意象内涵的事物,请同学们想想看,写出来,然后再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二、在黑板上列出如下表格,让学生上来写。
(意象分别有枫叶、柳、梅、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意象
雨
鸟
烛
……
例句
意象特征、暗示内涵
学生写出的例句大体如下:
鸟:打起黄莺儿/两个黄鹂鸣翠柳/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恨别鸟惊心/千山鸟飞绝/决眦入归鸟/柴门鸟雀噪/鸟鸣山更幽/羁鸟恋旧林/如随啼鸟识花情/青鸟殷勤为探看
雨:寒雨连江夜入吴/骤雨初歇/夜来风雨声/渭城朝雨浥轻尘/红雨随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叶上初阳千宿雨/山色空蒙雨亦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齐/天街小雨润如酥
烛:何当共剪西窗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云母屏风烛影深/银烛秋光泛画屏/红烛自怜无好计/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洞房昨夜停红烛
枫叶:江枫渔火对愁眠/枫叶荻花秋瑟瑟/停车坐爱枫林晚/晓来谁染霜林醉/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情最是台城柳,依然烟笼十里堤/枝上柳絮吹又少/羌笛何须怨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月:月上柳梢头/残月脸边明/杨柳岸晓风残月/别时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烟笼寒水月笼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楼台先得月/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
雪:飞雪连天射白鹿/独钓寒江雪/楼船夜雪瓜洲渡
花:花非花,雾非雾/无可奈何花落去/花开堪折直须折/花径不曾缘客扫/花落知多少
日:夕阳无限好/日出江花红胜火/东边日出西边雨
杜鹃:杜鹃夜半犹啼血/杜鹃枝上杜鹃啼/望帝春心托杜鹃
风:山雨欲来风满楼
松:静听松风寒
三、简要评说这些意象的特征和内涵。
鸟:有空远感觉;
雨:一是清新可爱的雨,还有一个是忧愁的;
烛:相思情、愁别意
柳:留恋、离别含义
月:美丽、忧愁、冷清
日:多为夕阳
四、课后作业:
在古诗中找一个意象,列出有该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诗词(越新鲜越好,越多越好),并简要说出其意象大致特征及内涵。
设计教学方案的模板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