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学会将教案制定完善是很重要的,优秀的教师应该都会将教案制定完善的,淘一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六年级语文《桥》教案优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桥》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窗明几净、不绝于耳、司空见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感情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感受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从现在起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动物的意识,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乐趣,培养珍爱自然、善待自己家园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从现在起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动物的意识,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法
选择讨论法,合作学习,提问法。
教学具准备
电教手段运用
教学环节
设计目的
由学生熟悉的文本引入,利用情感的迁移,让学生很容易把握住本课的情感基调,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打一个基础。
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让学生独立学习课文,让学生尝试怎样将一篇文章读懂,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中心话题引领学生自主阅读,已阅读激发学生情感,以情感促进学生的朗读,在读与讲中升华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将学生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感慨边做自身的实际行动,体现文本与生活相连,语言与行动相连,激发学生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关于人与动物的课文我们学过哪些,谁来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片新课文,同样也会让我们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妙和谐。板书课题《人类的朋友》。
同学们猜一猜:人类的朋友会是谁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朗读文章,画出不理解的词。
②自由交流不理解的字词(可查字典)
(2)检查自学效果
(3)学生轻声试读文章。
(4)逐节指名读文章。
(5)学生尝试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围绕重点,细读品味
1、生边默读边深入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朋友关系?尝试在字里行间写下自己的感受。
2、体交流收获:
预设点:
a、之间各种鸟儿从远处飞来,自由的进出,着实饮水,打闹嬉戏。鸟儿为我们带来大自然最美的音乐——天籁。
b、草地上兔子追逐,树林里松鼠吵架,都是司空见惯的事。
c、我看到前面树林里有一只鹿在哪儿悠闲的吃树叶,它发现我时,只是抬头看了看,照吃不误。动物的自由透出世界的祥和,生活的宁静——一种悠然自得的美。
d、大雁是小孩的宠物,小孩也成了大雁的宠物。
e、他们过马路时,像飞行时那样一个挨一个,排成单行,汽车过来了,他们毫不理会,荏苒摇摆着身子向前走,直到最后一个走过去,车才开走。
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
你觉得出现这样和谐的画面是谁的功劳?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作业:
针对文章最后作者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写一份“保护自然,保护动物”的倡议书。
六年级语文《桥》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学生评价)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a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d比人生观,比价值观: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诵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五、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互相交流
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六年级语文《桥》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胯、拜、厨”等13个生字和“一望无际、祭祀、仿佛”等词语。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背诵第1自然段。
3.学习课文写的四件稀奇事,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
2.重点感悟四件稀奇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大家了解鲁迅吗?看过哪些鲁迅写的作品和有关与他的故事。(生说……)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朋友。【课件出示1:课题】(板书课题:少年闰土)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师介绍鲁迅:【课件出示2】鲁迅(1881~1936)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1935年期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对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有《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
二、 初读课文,引导质疑
1.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利用字典,自学生字和新词。抄写出认为最难的生字和新词,说说哪些地方难以理解,哪些需要提醒注意,逐一交流。
在黑板上重点交流一些不常见的字词(视学生掌握的情况而定):【课件出示3-6:词语图片】祭祀 忙月 秕谷 鹁鸪……
2.老师引导:请大家根据课题、单元的主要目标和课后的习题,以及对课文的印象,确定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
(讨论,谁的问题最有价值?)
学生列举,老师归纳出“主问题”:
(1)课文写了哪几件稀奇事,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2)课文是怎样写闰土的?
(3)根据单元目标,找出课文的几句难理解的句子,采用怎样的方法去理解,含义又是什么?
(4)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师导语:鲁迅的文章中有许多我们不常见的字词,文章也比较长,读课文时。请同学们抓住课文叙述的主要事例。
3.划分课文层次:【课件出示7】
全文共19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记忆中的闰土勇敢机敏。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我”和闰土是主仆,他来“我”家帮忙,所以“我”和他认识了。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我”第一次跟闰土见面,他很怕羞,但我们很快就熟识了。
第四部分(第6~18自然段):写闰土给“我”讲捕鸟,拾贝壳,看瓜,看跳鱼等有趣的生活。
第五部分(第19自然段):闰土和“我”分别了,友谊也中断了,但“我”很怀念他。
三、小组合作,自主释疑。
重点学习关于闰土的四件稀奇事,品读、感悟。
(1)出示总括的句子。
出示:【课件8】“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2)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不理解的地方:稀奇事在课文中是指哪些?闰土的什么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引入第四段的学习。
师引:快速读课文第四部分,看看讲了几件事?(师板书:雪地捕鸟 瓜地刺猹 海滩拾贝 看跳鱼儿)
说说“稀奇”的意思,对我们来说,什么样的事是稀奇事?
(3) 说说你准备怎么学习这几件事?可以用什么方法学?(有感情地朗读,边画边读,角色扮演互相说……)(学生选择学习方法)出示:
?课件9】雪地上捕鸟 瓜地里刺猹 海滩上拾贝 海边看鱼
(4)让学生选择以上学习方法学这四件事。用上学习记号,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伙伴进行交流。可以按课文的顺序来学,也可以先挑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先来学。(选择学习内容)弹性填空: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
四、教师引导,集体评议
①雪地捕鸟(角色扮演)。
师:闰土啊,你会捕鸟吗?能不能帮我捕鸟呀?
生:……
师:快教教我,怎样捕鸟?
生:……
学生评价,评价标准:说清楚,有感情,能吸引人。
有感情地朗读。
②有类似的方法学习“瓜地刺猹”“海滩拾贝”“海边看鱼”。
教师引导,朗读“瓜地刺猹”时要读得轻一些,读出当时的情境,读其余两件事要有声有色。学生评价。
③说说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少年闰土。我们也很佩服这位农村少年,他竟然会做那么多事情,有机会看见那么多的事物,让人羡慕。
作业:1.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择生字、新词抄写的遍数。
2.读课文,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背诵,积累第1自然段。
2.学生争议,教师调控,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抓关键词语,了解作者的内心的情感。
3.自主迁移,抓住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整体回顾,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件稀奇事,“我”对哪件事印象最深,为什么?(是瓜地刺猹,因为课文一开始就写,而且写了两处,写得最详细。)
二、想象情景,自主背诵
(1)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试读第1自然段。(启发引导:月夜下,少年闰土怎样去刺猹?)
(2)出示有关课文图片的课件,仔细观察,用横线画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插图的?
(3)自由练读。
(4)回忆背诵的方法,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种背诵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第一段背下来。
(5)指名让背得最快的同学介绍背诵的经验。
(6)全体尝试背诵。
过渡语:闰土真是见多识广,那么,“我”和“我”的朋友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句子。
三、出示句子,引导理解
1.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出示句子:
?课件10】“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结合引导课堂争议:课文中的“我”与闰土相比,到底谁的知识更多?
(1)质疑问难。根据句子,你有哪些问题?(他们指谁?“四角天空”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联系上下文,自由独立思考。
(3)找自己在班级里最喜欢的同学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综合意见。(“他们”指的是作者往常的朋友。“四角天空”说明“我”和那些地主少爷们生活圈子小,知识面狭窄。这些话表达了“我”对闰土的广阔生活天地的向往和对现状的不满。)
得出结论:
“我”:书本知识丰富。
少年闰土:聪明能干 机智勇敢 见多识广 热爱自然(板书)
四、分析外貌,了解作用
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一想: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2.教师读:“他正在厨房里,一张圆脸,头戴一顶帽子……”让学生仔细听,把老师漏读的字(紫色、小毡帽、银项圈)用铅笔轻轻画去,(训练学生的听力)对比着读,仔细品味与课文有什么区别。
3.讨论交流。(紫色说明闰土生活在大海边,身体十分健康;小毡帽说明闰土生活在农村;银项圈说明闰土的父亲十分疼爱他。)
4.师生小结:人物的外貌、打扮、穿着和生活环境、身份有密切的关系。
五、两相对比,自主迁移
过渡:“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里,闰土生活在大海边,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别。除了这一点,“我”与少年闰土之间还有哪些区别?
师生讨论、小结:身份不同;穿着、打扮不同;外貌不同……)
(1)引导迁移。
作者在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写“我”的外貌呢?是不是作者鲁迅忘了写呢?请你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和课文中“我”的身份,把“我”的外貌补写完整。
(2)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展开讨论。
(3)补写。
(4)交流、修改。
(5)选择学生写的片段介绍:“瞧!那不是地主家的小少爷吗?头戴瓜帽,长得又白又胖,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走起路来大摇大摆的。脖子上挂着一块小巧玲珑的玉佩,一双乌黑的眼睛,似乎提不起一点儿精神……”
(6)说说为什么样写?有什么好处?
6.结课,拓展。
7.选做题:
(1)“我”与闰土分别之后,会不会再见面呢?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又见面了,想象一下,可爱的闰土会变成什么样?
出示:【课件11】一眼就认出走进来的人,灰黄的皮肤,尖长的脸,又肿又红的眼睛配着一张毫无生气的嘴,他就是闰土。
——节选自《故乡》
想一想健康、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2)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伙伴,进行研究,寻找当时社会的背景资料,研究少年闰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课后写一份小结。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海边拾贝 机智勇敢
看瓜刺猹 见多识广
看跳鱼儿 热爱自然
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较难的是学生对当时背景的理解。本文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 )的少年闰土。” 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我认为争辩研读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我觉得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不够鲜明,不能更好的突出课文内容。反思之后,我要再设计,尽量做到脉络更清晰,主题鲜明。
总之,教学中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完全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不仅对这篇课文充满了热情,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的精彩。
六年级语文《桥》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中“驰骋、尴尬、虚拟”等几个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京剧表演的特点及运用的说明方法。
3.想象京剧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京剧表演特点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喜欢京剧吗?说一说你喜欢的京剧名段吧。
2.教师板书课题点明“趣谈”。“趣谈”是什么意思?
3.“京剧趣谈”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二、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1.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新词及不理解的词。不理解的词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词语。
2.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检查学生理解词语的情况。
3.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把它画出来,提出来和同学们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4.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京剧的哪几种艺术特色?
(一是利用虚拟的道具能演出得具有神韵,二是奇特的亮相表演能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重点讲读,体会写法。
1.老师导语引入:作为戏曲表演,要在舞台上展示各种生活场景。但是,舞台的空间总是有限的。要表现骑马的一个场景,应该怎样来实现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这个问题。
2.用虚拟的马鞭来表现骑马,成功吗?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指导:演员用马鞭来表演骑马很成功。主要表现在:
(1)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
(2)马鞭拿在手里,演员可以很自由地做出各种动作,表示出各种意义。
3.京剧中有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感觉可使用,为了说明这个事实,作者举出了哪两个例子?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然后回答。
五、出示要求,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要求:自读《亮相》一部分课文,看看作者讲出了京剧的什么艺术特色。想象自己是一位解说员,要向外宾们介绍京剧的这种艺术特色,想一想,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按什么顺序来讲呢?
2.提示学生注意讲出以下两点:
(1)双方交战正激烈时,演员的动作忽然停止。此时无声胜有声。
(2)双方交战,一方败阵逃走,另一方不去追,反而在原地耍“杂技”,凸显人物英雄气概。
3.学生当解说员,模拟场景练习解说。
4.思考讨论:作者在介绍各种京剧艺术特色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六年级语文《桥》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对照简化字,认读括号里的繁体字。
3、读一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是不是相同。
4、修改病句,并说明修改的理由。
5、熟记12条成语。
6、朗读并背诵两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7、听教师介绍简易洒水壶的发明,抓住要点转述给同学们、学写毛笔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这句话。
(2)学生观察字的行款、间距。
(3)这些字你认为哪些书写时是应该注意的?
(4)教师重点指导。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看港台影视片时,或在阅读一些书籍时,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繁体字,举例。
(2)学生说出带有繁体字的句子考教师。
(3)指名读每组前面的简化字。
(4)简化字与繁体字比较。(出示幻灯片)
让学生比较以上两组简化字与繁体字,特别注意繁、简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汉字,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发现题中还有哪些简化字与繁体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怎么去认读出这些繁体字。
3、练习。
(1)(出示幻灯片)指名认读,能读出几个就读几个。(可以多让学生站起来认读,待大多数同学读熟繁体字后,再齐读繁体字组合的词语)
(2)同桌把简化字那边掩盖好,互相检查认读繁体字的情况。
4、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1)出示幻灯片:演讲一讲演雪白——白雪
(2)让学生读,比较前后词义一样不一样,有什么不同。教学中通过读,比较说明理由,让学生体会到组成词语的字相同,但因为字序不同,有的词义相同,有的词义不同。要注意,学生说每组词义,主要是领会,不要求机械记忆。
3、练习。
(1)默读、思考:这题中还有四组词语,比较看哪几组前后词义相同,哪几组前后词义不同?
(2)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4、反馈。
哪位同学还能举出一组词义相同和一组词义不同的?
编选——选编人名——名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读第(1)句话。
(2)这道题毛病出在哪儿?怎么改?
(学生独立修改后,交流,说明修改的理由)
3、练习。
(1)学生试着修改第(2)、(3)句。
(2)教师巡视。
(3)同桌交流再汇报。
4、反馈。
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他喊他去他家玩,他答应了。
(2)这次期末考试我们班几乎根本没有不及格的同学。
(3)我们要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学生可查词典,或教师适当给予讲解。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指名读。
4、反馈。
(1)集体背。
(2)指名背。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教师说清题目的要求。(一是朗读,二是背诵)
2、指导。
(1)查字典,把不会读的字注音,并写出它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字词解释出来。
(2)自由读这两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3)老师简介老子和孙子。
(4)指导学生通过读,弄明白两句名言的意思。
第一句名言的意思是:祸患啊,幸福正依附在它的身上;幸福啊,祸患正隐伏在它的内部。教育学生要正确看待幸福与祸患,知道辩证地看待问题,即祸患有可能转变为幸福,幸福也有可能转变成祸患。
第二句名言的意思是:知道他方(指敌人方面)又知道我方的长处和短处,不管打多少次仗都不会失败;不知道他方的情况而只知道我方的情况,就只有一半取胜的希望,而另一半则是失败;不知道他方又不知道自己一方,那每一次打仗就必然都失败。
3、练习。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练习背诵。
(4)指名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检查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明白说话的要求:一是要抓住重点;二是做速记;三是转述时要把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的经过说清楚,说完整。
2、指导。
(1)什么是转述?转述有什么要求?结合例子,让学生明白,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听懂就叫转述。转述时一要注意把别人说的话听清楚,二要注意转述的内容完整性,三要注意说话人的原意,不要随意改动,关键性的内容不能有所遗漏,四要注意人称的变换。
(2)教师介绍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
听这一遍介绍,要求全班同学认真地听教师介绍,对老师读的这篇文章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只听不记。
(3)教师再次介绍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
听这一遍介绍,要求全班同学在认真地听的同时记录要点。
可以提供连词“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让学生速记要点,记录的内容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了。
(4)讨论所记录的要点,组织同桌或四人一小组练习转述,教师提示人称的变换。
3、练习。
(1)小组选代表转述给全班同学听。
(2)师生共同评议。
师提示同学们听时从经过是否完整清楚,人称交代是否明白两个方面去评议。
要点提示:首先,他在雪碧瓶盖上戳了些小眼,结果水不能自动地洒出来,接着,他发现了医院挂水用的盐水瓶,受到了启发,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原因,最后终于发明了简易洒水壶。
二、教学第八题(略)
六年级语文《桥》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扭、胯”等7个生字;学习动作、外貌等描写人物的方式。
2.通过小组探究,了解课文内容,感知闰土知识丰富、机智勇敢的形象。
3.体会作者与闰土儿时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闰土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与闰土儿时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看图片);朗诵法;小组讨论法;教师导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鲁迅图片。
提问:大家认识这是谁吗?你对他有哪些了解?他就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写的文章《少年闰土》。(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出声朗读课文,并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结合课前预习,通过查字典解决问题。
2.这篇课文讲要讲了什么事?
明确:回忆“我”与闰土的故事。
3.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总结:课文中闰土给“我”讲了的哪几件事?
明确: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和看跳鱼儿。
(三)深入研读
1.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哪些地方描写了闰土?是用什么方法描写的?课件出示闰土刺猹的图片。
明确:第一段,“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动作描写。第四段,“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外貌描写。第6-15段大量的语言描写。
2.默读1-15自然段,然后小组讨论: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闰土机智,有经验,勇敢、质朴可爱、知识丰富。(板书:活泼可爱、知识丰富、机智勇敢)
3.齐读第16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句子的含义。
明确:这句中的“他们”是指“我”往常的朋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表面上指后院高墙上的棱角,实际上是说鲁迅和他的朋友像井底之蛙一样。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闰土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板书:羡慕)
4.自由朗读最后两段:从文章的最后两段能看出什么?
明确:“我”要与闰土分别,非常地不舍。(板书:不舍)
(四)拓展延伸
结合文章的最后,想象下你觉得在“我”与闰土在分别的时候可能会对彼此说些什么,进行角色扮演。
(五)小结作业
小结:鲁迅先生借助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和看跳鱼儿等故事,利用动作、语言、外貌描写等方法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个聪明能干、机智勇敢并且十分质朴的少年闰土,并表达了对闰土的崇拜和羡慕之情以及与之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作业:运用外貌、动作描写,写一写你的好朋友。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反复地阅读,分析对人物的描写,体会到鲜活的闰土形象,也学习到了刻画人物的方法。本节课实现了三维目标,达到了师生共建课堂的效果。
六年级语文《桥》教案优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