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案8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写教案,教师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在撰写教案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下面是淘一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沁园春.雪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沁园春.雪教案8篇

沁园春.雪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字音、字形、词语,背诵全文。

②初步把握意象、意境的内涵。

③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④学会以意境为切入点鉴赏词作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读教学法。

②感情体悟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凌云壮志,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掌握。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意象的理解与把握。

2.明确意象、意境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东方红》,这是一首歌唱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歌曲。毛泽东不仅是伟大领袖,人民心中的红太阳,还是优秀的书法家、诗人。

毛泽东善于用古典诗词抒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反映了他青年时期的人生理想。

二、介绍“词”的相关知识

1.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故又称“诗余”。

2.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规定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又叫“填词”。按照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三、背景介绍

1925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蓬勃高涨,发展迅猛。另一方面,反动势力疯狂镇压,中华民族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

长沙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年重回长沙,重游橘子洲,想起革命形势和往事,心潮澎湃。

四、读文,正音

1.学生自由朗读。

2.正音

沁(qìn) 舸(gě) 廖(liáo)廓(kuò)

遒(qiú) 峥嵘(zhēng róng) 遏(è)

五、突破难点

1.上片主要写了哪些意象?主要特征是什么?

2.这些意象的特点表明了什么?

意象(壮丽)――积极向上,昂扬奋进,抒发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借景抒情)

3.壮景与豪情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高远广阔,壮丽绚烂。)

六、拓展延伸

1.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2.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萧条凄凉,清冷惨淡。如“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蕴。而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什么如此绚丽多彩?这与作者的什么有关?

分小组讨论后明确:

①毛泽东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势。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②这与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性格、志向”有关。

3.从毛泽东身上你得出什么结论?

1910年,外出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写了首励志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

4.然而,空有志向能行吗?

不行。还需坚持不懈的努力,永不放弃的态度。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驶生命,要么生命驾驶你,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人的生活并非只是一种无奈,而常常是可以由自身主观努力去把握和调控的,人生的方向也是由态度决定的。

心态决定命运: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拥有积极的心态,树立理想,掌控命运。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阕描写秋日独游所见橘子洲头秋景,想到“谁主沉浮”的民族命运问题。下阕回忆从事革命活动不平凡的岁月,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沁园春.雪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情感目标: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3、能力目标:学会朗诵诗歌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诗歌的步骤。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法】

1、 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 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 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 《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 《沁园春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 为什么 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 )

3、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诗词已经深深地浸透到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了。阅读鉴赏诗词,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纯净我们的心灵,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在学习这首诗词之前,我需要考验一下大家以前的语文功底。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1、师范读,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遒 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 看 怅 问 携 忆 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三、具体分析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翔: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4)比较鉴赏

①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湘江秋景图

?天净沙 秋思》:萧索寂寥,苍茫凄迷,是“秋思之祖”。表达了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

湘江秋景图:绚丽多姿,充满生机。表达了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塣志。

写塣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四、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泽东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五、作业:背诵全词。

沁园春.雪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一册地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运用资料、图片、声音等形式,让学生很好融入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努力使学生接受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学情分析

高一是由初中到高中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初中就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和审美欣赏能力,在本词学习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此时的学生爱国意识不是特别强烈,应注意引导和培养。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2.熟读全诗,把握词的情感脉络,品味其音乐美。

3、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背诵全诗,再现诗歌意境,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爱国品质。

教学重点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领会毛泽东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1、全词的意象特征和品味个别字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知道那些关于秋天的诗歌?

学生自主发言。

2、我们仔细体会一下同学们总结的这些诗词,发现大都是诗人抒发悲伤情绪的,再看我们所处的秋天是不是也很容易引发感伤情怀啊!所以我们知道“悲”是秋天的一个鲜明特征,然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却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另一番风景。

二、播放词的朗诵,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要求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三、背景及作者简介。(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一:“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

四、介绍关于词和词牌名的常识。(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二:关于词的文体知识)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1、全班学生诵读→教师点评→教师范读

2、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说说这首词描绘了几幅图?

明确: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六、欣赏解析,品味语言。

(一)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2、分析“独立”一词。

明确:"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二)湘江秋景图:

1、这一节的统领字眼是哪个字?(看)

2、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3、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明确: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慢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视)

4、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对比手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动静对比:层林尽染与百舸争流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5、提问:哪些词用得好?并说明理由。

明确: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6、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自己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7、此时,作者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谁主沉浮?"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全班齐读课文,简要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入词的下片学习。

(三)峥嵘岁月图:

1、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

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何思想感情?

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二、下片小结:

下片,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

三、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完成了全词的学习。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再次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秋景作文。

沁园春.雪教案篇4

一、毛泽东及其诗词

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

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 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二、背景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

三、预习检测(请给下列彩色字注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四、朗读训练

五、阅读训练

1、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2、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3、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4、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5、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6、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六、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彩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七、品评鉴赏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 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八、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四步: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九、归纳小结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战斗风月: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十、作业布置

1、联系词的上下句,品味下面彩色字的意味。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粪土当年万户侯

2、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沁园春.雪教案篇5

一、教学目的

1、 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2 、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继续学习诗词的阅读鉴赏方法,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借鉴写法,学写现代诗歌。

二、教学重点

赏析诗词的表现力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交流探讨、教师点拨

四、 教学工具

计算机辅助教学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单元教学模式介绍 (投影呈现)

a、说说: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

b、读读: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

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

c、议议: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品语言、知诗艺、明思想)

d、写写:拓展鉴赏

仿写、学写新诗

(二)、课文学习《沁园春长沙》

1、说说:

a、说说你的理想?(学生自由表达)

b、教师点评后引导:你们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吗?你们能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吗?(投影呈现教师的所作:《一个战斗机飞行员的独白》)

c、导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 长沙》(投影呈现课题),看看作者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感受伟人之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

a、初读课文,注意押韵;再读部分词句,引导学生明了诗词的节奏划分,特别是其中“一字领”部分。

b、将《沁园春 .雪》与课文对比读 (投影呈现《沁园春. 雪》)

c、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来发现同一词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呈现投影词的体例知识)

d、“诗言志”,读了本词,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吗?你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吗?(听范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谈听后感受。教师点评,归结到毛诗风格与思想的把握上。并附带提及毛泽东的书法也是大气磅礴的。(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如果学生理解不太好,也可再以投影形式补充。(呈现整体把握的思想内容)

学生有气势地再读。

3、议议:讨论与交流

a、学生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讨论与交流:

.“诗言志”,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来抒写自己的宏伟抱负与远大理想的?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形象地表现它?

“增删调改换”方法进行词语分析,品味其用语之精妙(炼字炼句炼意)。

b、学法与鉴赏点拨:赏析写景 : 写景顺序 景物选择(意象物的选择) 景物特征(意境)

分析叙事 : 人物做了什么 ; 怎么做 (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的描写)

表达技巧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动、名、形容词的分析

c、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评与引导。

d、归纳与总结(呈现相关内容投影)

远近/高低/动静 大江/万山/层林/长空 红遍/尽染/碧透 舸争/鹰击

立体的画面/深远的意境 背景壮阔/气势雄浑 景色壮丽 场面壮观/力量雄健

(雄奇壮观、崇高之美)(投影片之一)

百 侣 (人数众多)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指点、击水、浪遏 粪土万户侯

神 情 动 作 心理

才华横溢 事业伟大 行动刚健有力 理想高远

(峥 嵘 岁 月 稠) (投影片之二)

e、如果学生对上述理解还有问题,可超级链接到相关图片讲解。(呈现相关图片页面)

f、课文学习小结:思想感情、诗艺手法。(可返回前面幻灯片页面进行回顾总结)

4、写写:

课后作业:

鉴赏《沁园春 . 雪》

将自己的理想用写诗歌语言写作表达出来。

?沁园春 . 长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帮助理解诗歌思想内容。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通过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3.学习情与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掌握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特点。

学习障碍

1.课文相关资料及字词联想。

2.通过意象的分析来把握诗歌内容的方法。

3.对富有表现力语言的`揣摩和体味。

4.毛泽东诗词风格特点的把握。

一、障碍突破之策略一:积累法

(1)作者

毛泽东(1893~1976),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军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诗人。湖南湘潭县人。

毛泽东诗词博、大、精、深,具有雄浑、洒脱、壮丽、典雅的艺术风格。这些诗词取材广阔,有大量反映革命战争生活的,如《忆秦娥 娄山关》、《西江月 井冈山》、《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也有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如《水调歌头 游泳》、《七律二首送瘟神》等;有表现国际斗争的,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等;也有一些咏物、抒怀、赠友、吊唁之作,如《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 雪》、《蝶恋花 答李淑一》、《贺新郎》等。毛泽东诗词记录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变革现实的前进步伐,抒写了中国无产阶级开创新世界的壮志豪情。它是革命的号角,战斗的火炬,也表现了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毛泽东具有高深的文学艺术修养。他的诗词艺术精湛,极富感染力。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借助于“形象思维”,驰骋想象,将理想、幻想、奇想注入诗中,使浪漫主义精神大放异彩。他提倡“古为今用”的原则,将典故、神话、寓言灵活地引入诗词中,使古、今同处,虚、实相衬。对于古典诗词的传统题材,或借题发挥,或反其意而用之,总能别出心裁,化腐朽为神奇。他娴熟地运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比较严格地体现了格律要求,音韵和谐,节奏流转,即使偶尔打破成规,也能保持固有形式的美感。

(2)《沁园春 雪》

本文为毛泽东的代表作,文章感物咏志,借景抒情,抒写了中国无产阶级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气概,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上阕写景,万里河山尽收眼底,描画出一幅壮阔雄奇的银装世界。移情于物,绘色状形,化静为动,于写景中洋溢出蓬勃向上的生机。下阕咏史,数代帝王调至笔端。诗人以唯物史观评判历史人物的功过,七句诗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俱往矣”三字分水截流,引出下文,热情地赞扬只有“今朝”勇于打碎旧世界的无产阶级才是“风流人物”,激荡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全诗立意精当,构思严谨,笔力遒劲,气盖千古,堪称词中“瑰宝”。

二、障碍突破之策略二:组合法

1.意象

古人常把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统称之为“意”,把外在的题材统称之为“象”。换而言之,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物象是客观的,不以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善恶而发生变化。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的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

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在诗人的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由模糊渐趋明晰,由飘忽而定型,同时借助辞藻固定下来。而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则运用自己的艺术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辞藻还原为一个个

沁园春.雪教案篇6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沁园春.雪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

②.能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能够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②.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三、教学方法

①.朗诵法②.合作探究法③.提问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①.导入新课

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如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②.介绍作者生平及其著作和写作此诗的社会背景

*(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领袖,*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思想。*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影响100人之一。

主要作品

]《*选集》:*的主要著作集。

?*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起陆续出版。《*文集》编入《*选集》以外的*重要文稿。

?*诗词》:*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

写作此诗的背景: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③.朗诵诗歌

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此诗,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朗诵此诗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除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外,你们还知道*那些诗歌?”下面我起大家开始朗诵。第一次读: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

~~~~~~~~

~~~~~~~~

现在同学们已经朗诵完了,就回答一下我刚才提出的问题,有哪位同学知道?~~~~~~~~~~

除了《沁园春.长沙》外,*的诗歌还有很多,最的有《沁园春.雪》,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诵一下这首诗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④.整体感知

同学们已经诵读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请同学们说一下读了这首诗的整体感受?他和我们刚才背诵的《沁园春.雪》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这首诗是写秋景,但并没有流露出秋天的悲凉,而是写得雄浑有力,有一种豪迈之感,他和《沁园春.雪》相应位置结构相似,韵脚相同,都写得旷达疏放,豪迈悲壮。

⑤.质疑讨论,合作探究,老师讲解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来解说这篇文章,首先沁园春,长沙分别是什么?沁园春是一种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呢!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起源于两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叫词牌。例如本词的词牌叫“沁园春”

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如本词的长沙级是小标题。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诗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分为豪放派、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第二次读:找出本词中自己不认识或陌生的字词,其中有(橘、舸、遒、遏)分别给它们注音。

第三次读课文(读上阕):划分本词的层次,上阕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哪里?讲述了什么?“寒秋”怎样理解?

明确:从开始到橘子洲头,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寒秋”即为深秋。

第二层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写由“看”字看到的秋景。

明确:(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近观)

第三层从“怅寥廓”到“谁主沉浮”,提出谁主沉浮的感慨。

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怅”字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怅”并非作者心情不好,而是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那么“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是由于当时的革命形势,反动统治对革命进行疯狂的压迫,诗人不得不发出“谁主沉浮”的感慨。这表明了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同时表达了*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

第一课时完成,请同学们回去背诵这首词和诗人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地了解了*的《沁园春.长沙》,我们介绍了*的生平及其著作,还简单的分析了词的上阕,下面我们就接着来学习这首词的下阕。

首先让同学们读一下下阕,然后思考一个问题,上阕和下阕有什么联系?

总结明确:上阕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指出问题,引起回忆。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峥嵘岁月,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

那么“同学少年“时怎样的意境呢?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小结:归纳一下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雪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更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对于这样一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多方查找资料,深入思考,确立了不完全同于教参的目标:

①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②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

③引导学生领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其中前两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后一点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理念,也符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认知理论。

设计以上教学目标理由有三:

1、依据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朗读等多种形式感受语言;通过分析词句去欣赏文学作品;从而达到由课内学习到课外迁移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让学生通过《沁园春雪》的学习,能够掌握一种阅读诗词的方法,即分析作品中词句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样适合各种文体。因此,本节课,我没有单单教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教材,把它当成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材料来使用的。

3、教材本身特点:

①这首词文句浅显,学生易于把握表面意思;

②这首词词句精练、表现力强,适合进行分析。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概括为:

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课外拓展

整节课有两条能力线索贯穿其中:

1、培养学生欣赏诗词、品位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词句,获得情感体验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做文章讲究用“凤头”装扮开头部分,教学也同样需要一个“漂亮”的导入,因为“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诗词是一种充满着丰富情感的文学形式,它用极其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与情感。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中去,充分去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对于诗词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此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将融画面、音乐、朗读为一体的视频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既欣赏到北国壮丽的雪景、充满激情的课文朗诵,又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作者宽广的胸怀与宏大的气魄,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当然,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应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适合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我本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运用画面等目的是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欣赏完别人的朗诵,我设计了学生朗诵环节,这是对前面环节内容的深化,聆听别人的朗诵是欣赏,而自己有感情朗诵则是对诗词感情的内化过程,更是领会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感情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

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这首词上阕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由于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整首词的内容和情感学生比较容易把握。因此,本环节设计为直接提问,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为了突出诗词教学的特点,也为了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本环节继续设计了有感情朗诵这一小环节,继续渲染气氛。

第三个环节:研读词句,分析作用

本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在此,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即:你认为《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这个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这个问题非常宽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词句分析;这个问题不求答案唯一,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分析词句作用的步骤方法,授之以“渔”,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实实在在得到收获。然后,将方法运用到前面分析的词句中,进行实践练习,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就形成了。

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这一环节,教学内容由课内过渡到课外,既丰富延伸了学习内容,也是课内所学知识、能力的迁移。

我选择两首词作为阅读材料:《沁园春长沙》和《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同样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安排拓展阅读的目的主要是:

1、延伸课内内容,深化教学目标;

2、拓宽学生视野,深入体会一代伟人冠绝古今的气魄。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是由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谈体会,既是对全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也进一步深化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以上是我今天上课的设计思路和一些浅显的想法,希望同行们能毫无保留地给予指导,谢谢大家!

沁园春.雪教案8篇相关文章:

雪作文6年级500字参考8篇

雪作文二年级300字8篇

关于雪的感受的作文8篇

2023的一场雪作文参考8篇

关于雪的作文600字通用8篇

雪初中作文800字通用8篇

关于雪的作文600字模板8篇

小学二年级关于雪的作文优秀8篇

我爱冬天的雪作文最新8篇

我喜欢雪作文400字参考8篇

沁园春.雪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7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