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谣教案7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在制定教案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造能力,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反复思考和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淘一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螳螂谣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螳螂谣教案7篇

螳螂谣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的道理。

3、复述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上堂课初步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位少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劝说吴王的?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3、指名读吴王说的话。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尽管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但是这位侍奉吴王的`少年,仍要想去劝说吴王。他究竟是怎么劝说吴王,并使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讨论这两个问题。

1、讲读第3自然段。

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从“转来转去”一词,可看出少年想引起吴王的注意。从“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等词语,可看出少年一定要等到吴王的决心。)

(3)转了三天,少年仍未见到吴王。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再次感受少年冒死劝说吴王的决心。)

[句意理解的引导得法,尤其是启发想象少年的内心,有利于提高少年的形象,很有创意。]

2、讲读第4-11自然段。

(1)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少年非常婉转地与吴王交谈。通过“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引发吴王的好奇心,从而很自然地讲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同桌分角色练读:吴王与少年的对话。要求:注意读好吴王、少年对话的语气,体会他们各自的心情。指名分角色朗读。

(3)少年究竟给吴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根据学生讲述出示故事内容)

①用“”划出故事,并练说。

②指名讲故事。提示:讲故事要生动。

③你觉得故事中,哪句话讲得最有道理?

④讨论:你觉得少年所讲得“它们”表面上指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⑤引读故事。

⑥少年讲这个“螳螂捕蝉”的故事,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呢?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2、理解“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

3、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

四、深入探究。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复述寓言故事。

螳螂谣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的含义。

2.学会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3.能够用这个故事所揭示的道理理解生活中类似的事例。

【课文提示】

1.作者刘向(约前77—前6)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九叹》等辞赋33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2.选自《说苑》。《说苑》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词语积累】

悲鸣饮露委身曲附傍延颈务欲得其前利顾患

【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

原文: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翻译:园子里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蝉。

原文: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翻译:蝉高高在上一边悲伤的鸣叫,一边吸饮露水,(它)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后面;

原文: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翻译:螳螂紧贴树枝弯曲前肢想捕食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

原文: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翻译: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吃螳螂,却不知道弹丸在它的下面(正要弹射它)。

原文: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翻译:这三种情况都是力求要得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忌它们后面的灾祸啊。

【课文分析】

蝉、螳螂、黄雀在同一背景的舞台上,演出着相似的悲剧,而悲剧的根源却都在于贪图眼前小利而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全。人如果这样,也免不了悲剧的结局。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潜伏的危机、杀机,最终是免不了要招致灾祸的。所以,居安思危、近忧远虑,应成为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原则。

【思考问题】

1.本故事给我们叙述了怎样一种场景?

(阅读课文,我们可以想象:拿着弹丸的人欲射黄雀——黄雀延颈欲啄螳螂——委身曲附的螳螂欲取蝉——蝉正得意洋洋地饮露。)

2.怎样描写蝉、螳螂、黄雀的?

(“蝉”、“螳螂”、“黄雀”都为眼前的利益而显示出得意忘形的神态:蝉——悲鸣饮露、螳螂——委身曲附、黄雀——延颈欲啄。然而它们不知道悲剧即将发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本来是告诫君王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现在用来讽刺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防备后患的人。)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螳螂捕蝉。你以前听过这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这个寓言故事有关。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要将它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总结:少年以螳螂捕蝉劝吴王

3、少年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是别有深意的'——(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计划。)

大臣与少年都劝说吴王,比较一下。出示结果对比。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为何结果相差如此之大?

4、可是,纵观全文,少年与吴王的对话中有没有提到关于楚国的事呢?

只是说了个故事,只字未提楚国之事,却令固执的吴王改变了主意,这个故事太值得我们去研究了。

三、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到少年所说的故事,再轻声读一读。

2、这就是少年讲的故事。(出示)指名读。

3、学习故事。

a自读课文,能理清里面的关系吗?作图:露水蝉螳螂黄雀少年

b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却都不知道身后的祸患)

这几种动物都十分警惕,为什么都没发觉身后隐伏的祸患呢?

——“一心”,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供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读读故事,你一定能揣测出它们当时的想法。

出示:望着眼前的(),蝉心想:

螳螂

黄??

——是啊,我们不难体会到正因为急于获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们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即将到来的危险。谁能读出它们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蝉身后隐伏的祸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后隐伏的祸患是黄雀的捕食,而黄雀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少年手中弹弓的袭击。

5、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引读——其实我们应该想到一句老子的话:福兮,祸之所伏。

这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什么?引读——攻打楚国是眼前的利益,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是身后隐伏的祸患。千万不能因为贪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身后的祸患,板书:(别因)眼前的利益(忽视)身后的祸患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理解不堪设想。堪,可以,能够。不能够想像。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各霸一方,彼此之间虎视眈眈。倘若被诸侯国乘虚而入,我们不妨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国家被灭,人民被奴役……)

6、然而大臣们的反对、苦劝得到的是——出示——引读,少年的故事令吴王恍然大悟,—

—引读。

为什么同一个出发点,却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呢?请再读读课文,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会帮你找到答案。

——大臣是直劝,少年是巧劝。

巧,体现在哪里呢?再浏览课文,你一定有话对少年说:少年,你的()让我敬佩。

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联系到第二小节。

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语言看似寻常,却是精心设计,一步步地让吴王明白事理。练习对话朗读。语气应怎样?

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如果吴王仍然没有发现他,他会怎么办?(继续等,或想别的办法)

好一个令人敬佩的少年,用智慧、凭勇气,借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劝吴王!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借故事来说明事理,我们会在生活中找到与之相似的例子,从而深受教育启发。课后,请大家去搜集一下,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存在着“螳螂捕蝉”的现象呢?

板书:少年以螳螂捕蝉劝吴王

(别因)眼前的利益(忽视)身后的祸患

反思:

这篇课文有许多名师开过公开课,所以在上这课时,我停犯难,因为有一个心结没有打开:尽量不要重复别人的设计,以免有邯郸学步之疑。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免有带着镣铐舞蹈的嫌疑。

综观这节课的设计,有几个亮点:

1、几个语言训练点设计较好。如“不堪设想”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想象吴国的命运,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对词语的认识。

再如,“大臣会对少年说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艺术,除了寓意的揭示,还让学生领略了说话的艺术与效果。

还有,为了走进文本,我还设计了一些口述训练,如望着眼前的(),蝉、螳螂、黄雀心想:();少年,你的()让我敬佩。

2、课外资料的补充较好地帮助学生突破了对重难点的理解。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我去反思。

1、要在相信学生上下功夫,用相对整合的问题让学生有表达的空间。

2、概括主要内容时,学生讲得很罗嗦时,教师要有指导,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

3、提问要相对集中,如故事的分析,突出“一心”,不要太琐碎。

螳螂谣教案篇3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3、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螳螂谣教案篇4

( 一) 激趣导入

师: 同学们, 我们第一次见面, 我姓张.知道张老师爱好什么吗

生: 不知道.

师: 告诉大家, 我喜欢唱歌.同学们想不想听张老师唱歌

生: 想!

师: 好! 那张老师就给大家唱上一段.

2002 年的第一场雪 ( 生鼓掌)

师: 知道这是什么歌吗

生: 《2002 年的第一场雪》.

师: 对.谁的歌

生: 刀郎.

师: 看来大家都是追星族.好, 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刀郎的名字.

( 师板书: 刀郎)

师: 同学们, 我们在"郎"字的左边加上"虫"字旁就成了另外一个字———"螂".

生: 刀螂.

师: 对, "刀螂"就是"螳螂", "螳螂"是"刀螂"的学术名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和"螳螂"有关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 齐读课题.

( 二) 精读感悟

1.品读课文9—11 节, 直奔重点.

师: 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 学习了生字, 老师这里有一些词语( 出示大屏幕) , 谁愿意读 蝉悠闲自由自在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 生举手, 师指名一生读)

师: 读得正确流利,声音洪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词语, 横行看, 边看边想每一行三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然后再读读这些词语, 这样你会读得更好.自己先试试.

( 生自由读)

师: 谁愿意读 ( 指名一生读) , 你这么一读,张老师仿佛看见了一只自由自在的蝉.看来弄清了词语之间的关系, 词语照样可以读得———有感情( 生接) .就像这个同学这样,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

( 生齐读)

师: 这样一读, 我们的头脑中呈现出了一幅画请同学们结合这幅图( 出示大屏幕) , 尽可能用上刚才我们读过的这些词语,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自己先练习一下.

生: 清早, 一只蝉悠闲地趴在树枝上自由自在地唱着歌,

师: "唱歌"这个词用得好, 讲下去.

生: 谁知道, 蝉身后有一只螳螂要吃它, 这只螳螂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一幅凶猛的样子,

师: 很紧张, 好听.

生: 谁又想得到, 就在这只蝉的背后, 有一只黄雀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这只螳螂呢.

师: 非常感谢你, 你让我们享受了一个美妙的故事.你一定读了很多书, 可以称得上故事大王了.

( 生很高兴)

师: 同学们, 刚才这位同学所讲的其实是一则寓言故事———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生接) .课文中的少年给吴王也讲了这个故事, 打开课文, 快速找找, 哪几节直接写了故事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9—11 节.边读边想, 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用笔划下来.

( 生大声朗读9—11 节)

师: 同学们有一个很好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

书.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 我找的句子是: 蝉,螳螂,黄雀, 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 这句话给老师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看这句话( 大屏幕出示) .

师: 联系刚才所读的故事, 请你说说蝉,螳螂,黄雀, 它们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

( 边板书"蝉,螳螂,黄雀,眼前利益,身后祸患"边指导学生把字写对写好) 找出具体的句子来说明.

生: ( 读) "蝉高高在上, 悠闲地叫着, 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这句话可以看出蝉眼前的利益是可以喝到露水, 背后的祸患是螳螂要捕捉它.

生: ( 读) "那螳螂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要去捕蝉, 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这句话可以看出螳螂眼前的利益是可以吃到蝉, 背后的祸患是黄雀要啄它.

生: ( 读)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这句话可以看出黄雀眼前的利益是可以吃到螳螂, 背后的祸患是少年拿着弹弓要打它.

师: 是的.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关系可以这么来表示:

捕啄

蝉arr; 螳螂arr; 黄??

师: 蝉和螳螂之间用什么动词好

生: 捕或捉.

师: 螳螂和黄雀之间呢

生: 啄

师: 这句话正是故事的寓意所在.谁来读这句话

( 生有感情地读.)

师: 有一个词他读得很好( 生答: 一心) , 谁再读这句话 ( 指名读)

师: 你读得更好, 你把一个标点符号读得很到位.什么标点符号

生: 感叹号!

师: 对! 像他那样, 我们一起读一遍, 好吗

( 生齐读)

2.品读课文1—8 节, 感悟中心.

师: "听了少年一番话, 吴王恍然大悟", 他想到了什么而"恍然大悟" 他"悟"到了什么 请联系课文第1 节想一想.

生: 我想这时候吴王可能会想到自己将要攻打楚国的事, 自己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 攻打楚国的事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没顾到身后隐伏的祸患,所以这个举动是冒险的.

师: 你这里提到了一件事.就是———

生: 吴王攻打楚国的事.

师: 对.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还不知道这件事呢! 第几节写了

( 生不约而同地读了第一节)

师: 请同学们看看这句话( 大屏幕出示)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 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 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 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 吴王打算攻打楚国, 大臣们怎么想

生: 大臣们会想, 吴王攻打楚国, 虽然取胜的希望较大, 但其他诸侯国可能会乘虚而入, 那后果会不堪设想.

师: 我们就来设想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后果.

生: 我认为吴王攻打楚国会两败俱伤, 而这时诸侯国如果来攻打吴国, 吴国的兵力会大大减少,会抵挡不住的.

生: 吴国的百姓会流离失所, 甚至会家破人亡.

师: 正所谓"兴, 百姓苦"———

生: "亡, 百姓苦"啊.

生: 士兵会战死在疆场, 永远见不到自己的亲

人, 让人感到很凄凉.

师: 是啊, 醉卧沙场君莫笑———

生: 古人征战几人回.

师: 能打吗

生: 不能.

师: 我们带着这种感情, 再读读这句话.

师: 能不能仿照老师写"蝉,螳螂,黄雀"之间关系的样子, 把吴国,楚国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 先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写.

( 生写, 师巡视指导后指一生到黑板补充板书)

生: 其他诸侯国arr;吴国arr;楚国

师: 下面的同学想想他写得对不对, 有改进的地方吗

生: 应该把他诸侯国和楚国调换过来.

师: ( 对着板书的同学说) 你认为有道理吗 你觉得有道理就改过来.

( 生完善板书)

螳螂谣教案篇5

【教材简介】: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从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考虑问题要全面,做事要周全。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3、表演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体会少年的聪明,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设计理念】:

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重组课文,落实重点,并围绕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重在发展学生语言,注重培养创造能力,训练学生思维,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后,对课堂教学过程做好合理、有效的反思,从而有效改进自身的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设计思路】:

由成语交流引入对课文的学习,继而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重点引导学生品“劝”,感悟人物形象,通过大臣的“劝”与少年的“劝”的对比以及对少年语言行为的品读,体会少年的聪明,学习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把握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指导学生表演故事,提高能力落实运用。

【教学过程】:

一、 说成语,导入学习

1、师:同学们,学习到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成语,能说说吗?

2、学生交流

3、师:在这些成语中,有哪些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呢?

4、指名回答

5、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学生齐读课题。)

二、 品读“劝”,感悟人物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师: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们却反对,这是为什么?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但如果……)

追问:那么吴王为什么要出兵攻打楚国呢?(“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

3、师:比较一下,你赞同谁的意见?为什么?(大臣们,他们考虑比较周全。)

4、师:是啊,但是面对大臣们的反对,吴王怎样?

(“可是吴王固执……谁敢来……处死他!”)

5、指导读好吴王的话:指名读——齐读

追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答:吴王主观、专横、固执、甚至有点凶狠残暴。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故事,品读“劝”

1、轻声读课文2-12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说,师相机板书:蝉——螳螂——黄雀——少年

2、讨论:这位少年仅仅要为吴王讲这个故事吗?你能从哪些地方找到理由?

(1)“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想去劝说吴王。”“可是,……怎么办呢?”

(2)“……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少年冒死巧谏吴王的决心、勇气和智谋,他非常爱国。)

(3)“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表现了少年的欣喜激动之情,表现了机会的来之不易。)

(4)“我在打鸟”(表现了少年的机智)

“吴王来了兴趣”(说明少年的话起了作用,显示了他的机智。)

3、师:少年的故事讲得怎样?(形象生动,鲜活有趣。)抓住各种人物的动作来体会。

师:少年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吴王听了仿佛真看到了这一有趣的景象,这足以证明这少年非常机智。

4、师:那么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劝说吴王取消攻打出国的念头。)

追问:他的理由是什么?(“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隐伏着祸患呢!”)

师:对,这既是少年告诉吴王不要轻易攻打出国的理由,也是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文章的中心。(板书: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学生齐读这句句子

5、师: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吴王有什么反应?(“……恍然大悟,连声说……取消了……念头。”)

(1) 理解:恍然大悟

(2) 问:吴王从少年的话中悟到了什么?

(吴王受到了少年的启发,明白了他攻打楚国的想法,也好比这蝉、螳螂、黄雀,只顾了眼前的利益,却没考虑到身后的隐患。)

(3)吴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

吴王身后的隐患是什么?(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

(4)纵观全文,哪两句话前后照应?

(“大臣们以为……”和“蝉、螳螂、黄雀,它们……”)

6、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比较“劝”,感悟人物

1、教师引导: 大臣们劝说吴王是因为——(生答),少年也劝说吴王是因为——(生答),他们都是为了——(生答:国家),他们都有一颗——。

2、问:都是劝,可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

3、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思考

(指名答:少年通过讲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4、师: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

(指名答: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5、师: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动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 (指名答:智劝、巧劝。)

6、师: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从少年的勇敢和智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指名答:足智多谋、有勇有谋、有胆有识、胆识过人、机智勇敢)

三、表演故事,深入体会

1、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

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

(强调: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

2、一组同学表演,其余学生做导演,策划一下在适当之处加入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

3、指名一组表演,适当点评。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谈)

2、学了课文,你想到了哪些词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思前想后、瞻前顾后、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五、布置作业

1、 课后第3题

(1)处死:“死”与“生”相对,表示失去生命。

(2)死命令:“死”表示不可更改。

2、 课后第4题

因为吴王从少年的话中受到了启发,想起了大臣们的分析,他明白了自己想要攻打楚国的这一做法,就好比蝉、螳螂、黄雀,只顾眼前的利益,却没考虑到身后所隐伏的隐患,即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所以,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 补充

(1)积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思前想后、瞻前顾后、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2)联系实际,说说对“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隐伏着祸患呢!”的理解。

(例:贪玩图一时快乐而不做作业,结果考试考不出,老师批评,父母责骂,升学成问题……)

螳螂谣教案篇6

作者:刘丹转贴自:焦溪镇舜山小学点击数:77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案

焦溪镇舜山小学 刘 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的道理。

3、复述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上堂课初步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位少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劝说吴王的?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3、指名读吴王说的话。

[一开头,就可以看出老师是把这篇课文作为写人的文章来教的。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少年”的形象,是对的。]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尽管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但是这位侍奉吴王的少年,仍要想去劝说吴王。他究竟是怎么劝说吴王,并使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讨论这两个问题。

[两个过渡性的问题,提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讲读第3自然段。

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从“转来转去”一词,可看出少年想引起吴王的注意。从 “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等词语,可看出少年一定要等到吴王的决心。)

(3)转了三天,少年仍未见到吴王。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再次感受少年冒死劝说吴王的决心。)

[句意理解的引导得法,尤其是启发想象少年的内心,有利于提高少年的形象,很有创意。]

2、讲读第4-11自然段。

过渡:看来,这位少年他是非等到吴王不可了。三天后,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他是怎么与吴王交谈的呢?请大家自由朗读吴王与少年的对话。

(1)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少年非常婉转地与吴王交谈。通过“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引发吴王的好奇心,从而很自然地讲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同桌分角色练读:吴王与少年的对话。要求:注意读好吴王、少年对话的语气,体会他们各自的心情。指名分角色朗读。

(3)少年究竟给吴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根据学生讲述出示故事内容)

①用“ ”划出故事,并练说。

②指名讲故事。提示:讲故事要生动。

③你觉得故事中,哪句话讲得最有道理?

④讨论:你觉得少年所讲得“它们”表面上指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指蝉、螳螂、黄雀。螳螂想啄食蝉,黄雀想捕食螳螂。)

⑤引读故事。(师引)蝉一心想着——(生读)眼前的露水,(师引)却没顾到——(生读)身后的螳螂;(师引)螳螂一心想啄食——(生读)眼前的螳螂,(师引)却没顾到——(生读)身后的黄雀;(师引)黄雀一心想捕食——(生读)眼前的螳螂,(师引)却没顾到——(生读)树下的少年。(师引)蝉、螳螂、黄雀,它们(生读)都只顾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身后的祸患。

⑥少年讲这个“螳螂捕蝉”的故事,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呢?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先让学生弄清情节,通过分角色的朗读,进入情境。然后把少年讲的故事找出来,讲述、讨论,理解寓意,并理解少年“用意”。层次十分清楚。]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少年讲了这个故事,他的目的达到了吗?从哪里看出来?

1、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2、理解“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

3、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出示填空: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受到了启发,明白了 ,所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四、深入探究。

1、少年的目的达到了,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那么,少年怎么会想到讲这个故事的?(因为吴王所处的环境与“螳螂捕蝉”有相似之处。因此,少年就通过这个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2、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么少年的劝称得上是什么呢?(智劝)

3、小结。侍奉吴王的少年懂得一个好的主意要成功,得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恰当的时机,他真可算得上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引导学生进行对照、分析,深刻地理解少年的形象。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很好地渗透了探究性学习的精神,而且照应了开头。]

五、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吴王很固执,不听大臣的劝说,一定要攻打楚国。但是,后来他听了少年的故事,坚决地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螳螂捕蝉的故事。你读了这个故事,又懂得了什么?

六、作业。

1、复述寓言故事。

2、填空:

?螳螂捕蝉》一文,主要写了少年巧用 ,从而体现少年的 ,同时还告诉我们 的道理。

板书:

23、螳螂捕蝉

螳螂

(吴国)

(楚国)蝉 黄雀(其他诸侯国)

少年智劝吴王(有勇有谋)

[充分利用了文本资料,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不仅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少年的形象,学习他的精神和品质;而且从吴王的角度思考,懂得一个人应该勇于改正错误,还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寓意。在语文基本功训练方面,抓得也较为全面,既有理解的训练,又有积累和运用的训练。]

(简评:徐伟健)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螳螂谣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住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时的形势等。)(板书:吴王攻楚)

二、 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对话部分的内容。

少年:聪明、勇敢。

(少年的聪明就表现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1、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这就是少年对吴王讲螳螂捕蝉故事的经过。)

(1)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习小组)

注:由学习小组长选一个读吴王的话,选一个读少年的话,其他两个做评委。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自评,互评) (请同学先点拨点拨。)指点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读 。(评价过程注意点拨。)

2、出示“螳螂捕蝉”图(课件)读完螳螂捕蝉的故事,咱们再一起来看看螳螂捕蝉图。

(1)对照这幅图,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听。

(2)学生自练

(3)指名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什么?

蝉、螳螂、黄雀 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 (教师板书)

4、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5、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明白)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a: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没说服吴王,这时你想对大臣说什么。(表演大臣们可能怎么劝阻。)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咱们还得研究研究当时这段历史。

(4)出示战国形势图(媒体演示):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现在你就是吴王,你会从中明白什么?(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

(5)学生互说。

(6)汇报(板书)(理解“不堪设想”)

6、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是怎么对少年说的,(指名说)假如你就是吴王,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爱国)课文学到这里,吴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只顾身后隐患 不顾眼前利益

吴王攻楚

螳螂谣教案7篇相关文章:

颠倒歌音乐教案大班教案7篇

古诗画教案幼儿园教案7篇

秋天的雨教案优秀教案7篇

幼儿园安全教案防雷电安全教案7篇

体育游戏教案小班教案参考7篇

体育游戏教案小班教案7篇

人教版一年级音乐教案教案7篇

中班语言教案春天来了教案推荐7篇

幼儿园教案中班教案推荐7篇

美术教案幼儿园大班教案精选7篇

螳螂谣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6187